文化周刊 | 诗中汤圆滋味长

文学娱乐 1
  ■ 缪士毅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则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此时,品味诗中汤圆,别有一番韵味。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周必大《平国续稿》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云:“节食所尚,则浮糖圆子,澄沙团子&

  ■ 缪士毅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则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此时,品味诗中汤圆,别有一番韵味。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周必大《平国续稿》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云:“节食所尚,则浮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浮糖圆子”“汤丸”“汤团”“圆子”等,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

  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南宋画僧牧溪的诗句“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描写了汤圆制作的过程、用料和艰辛。

文化周刊 | 诗中汤圆滋味长

  明清以来,汤圆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清代,京城里的仿宫内精制的汤圆已十分畅销,孔尚任有《竹枝词》:“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今日携钱忍饿归,便门不及前门路。”诗里描绘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

  有趣的是,一些文人墨客对元宵节的汤圆制作、煮熟等过程观察细致,并见诸诗中,如宋代周必大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汤圆煮熟后浮在汤水中,好比灿烂星辰点缀在乌云中,生动地描绘了汤圆煮熟时的情景。

  明代吴宽诗云:“净陶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须上轻圆真易拂,腹中磊块便堪圆。”描写的是制作汤圆的过程。

文化周刊 | 诗中汤圆滋味长

  清代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吟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道出了汤圆里包的是用香甜的桂花裹着核桃仁的馅料,做汤圆的糯米是用井水淘洗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足见当时对制作汤圆选料的考究。

  元宵节汤圆在古代市场上就有销售。宋代姜白石有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其中“珍品”即指“汤圆”。贵人乘着轿子卷起轿帘欣赏街上热闹的场景,卖汤圆的人看到贵人掀起轿帘,争先恐后地跑到轿子前推销自己的汤圆。清代李调元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入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生动地记述了元宵节小巷深处汤圆担子小贩招徕顾客的场景。

  我国元宵节汤圆制作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其中一些出名的汤圆,成了文人墨客笔下颂扬的对象。如清代康熙年间,马思远是当时北京城内制作汤圆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清代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有“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等句,所咏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家元宵(汤圆)。

  宁波汤圆名闻天下,也有诗赞之:“白玉入油明亮如金,一口汤圆香溢唇边。宁波风味天下传,香甜滑嫩入心田。”此诗道出了宁波汤圆的风味特点,真让人一尝为快。

  元宵节吃汤圆,图的是团圆。文人墨客对此多有吟咏,如宋代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中吟道:“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是呀,正月十五元宵之时,天上月圆,碗里浮圆,月圆人圆事事圆,尽在寥寥诗句中。在民间,汤圆为圆形食物,取合家团圆之意;以糯米粉为原料,是因糯米黏性强,象征一家人团结紧密;以糖为馅,表示全家团聚的美满幸福;用沸水煮汤圆,寓意这种团圆经得起折腾;水浊圆子白,又象征全家团圆高尚而纯洁。正因如此,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诗中的汤圆,是情感的流淌,是文化的积淀,更是一种情怀表达,一种民俗传承。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dlongpai.cn/post/68226.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