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苏轼在海南的三个春节
■ 纪习尚
1097年盛夏,年过花甲的苏轼,在儿子苏过的陪伴下,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在这里,苏轼度过了虎年、兔年、龙年三个春节。
资料图:苏轼雕像。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是个虎年,苏轼第一次在儋州过春节。这个春节的关键词是“孤单”。节前的腊月二十七,苏轼一夜没睡。灯芯已经烧焦掉落,他无心将它挑亮,只有炉里的香薰,苏轼时时去拨动,香虽然已经燃尽,室内还弥漫着香氛。
佳节思亲,他想到自己和兄弟苏辙,一个在儋州,一个在雷州,离家几千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还。于是,他写下了《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这年的上元(元宵节)之夜,儋州地方官员举行上元招待会,邀请各界名人参加。可能是因为他不被朝廷大员待见,儋州的官员不想惹这个是非,也可能是他自己主动避嫌,所以他本人没有出席,只让他的儿子苏过代为参加。
这段往事被苏轼记录在《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戊寅岁)》中,只有56个字,但细节很足。
1099年,苏东坡的兔年春节关键词是“友情”。
正月十三日,儋州大地终于迎来一场春雨,雨量虽然不大,但也能解一时的旱情。与这场雨一同拜访苏轼的,还有来自内地的信件和包裹。
他打开包裹,看到里面是一大包柴胡,还有在儋州极难找到的药品。初春时节容易伤风感冒,柴胡有大用场,苏轼非常感动。
两天后是正月十五。与一年前相比,苏轼交了很多本地朋友,不必再独掩门扉,在无聊的等待中度过上元节了。这天晚上,有几位与苏轼年龄相仿的老书生,相约来到苏轼家,邀请他趁着月色出游:“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苏轼求之不得,欣然同行。
他们走进僧舍,又穿过一条条小巷。街上百姓来来往往,卖肉的、卖酒的各色生意人纷纷攘攘。回去的路上,他边走、边想、边笑,到家的时候,已经敲过三更鼓了。
1100年,龙年,是苏轼在海南过的第三个春节,关键词是“红火”。
苏轼担任的是“不得签书公事”的虚职,空闲时间很多。在海南的时间一长,对人情与物产逐渐熟悉,他琢磨起制作“海南墨”来。按苏轼的说法:“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他在住所旁边搭建了一个“墨灶”,点燃松枝,获取烟灰。年前的腊月二十三晚上,燃烧的松枝火焰外溢,点燃了墨灶,火越烧越大,几乎蔓延到旁边的住宅。苏轼和儿子赶忙取水灭火,好一顿忙活才将火扑灭。
龙年春节就这样红红火火地拉开了序幕。经过这一事件后,苏轼不再制墨。但余下的松明足足有一车,正好可以在春节期间照明。腊月二十八,苏轼写了《夜烧松明火》:“夜烧松明火,照室红龙鸾。快焰初煌煌,碧烟稍团团。”在这首诗中,苏轼还提到:“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十八公引出了另外一个故事,原来,在海南,苏轼得到了一组十八罗汉的画像,苏轼非常喜欢,让人重新装裱、点灯设香供奉。松明火,也照亮了他的罗汉像。
他的一颗心也是火热的。在外多年,苏轼仍然关注着朝廷的大事。这一年的人日(正月初七),他听说频繁改道的黄河已恢复北流,多年的治河之争遂告终结。于是写下《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其中既有对黄河安宁的欣慰,也有自己安于避居海南的表白。此时,他对海南的风物,已产生了感情,首先是“槟榔生子竹生孙”,苏轼自注说:“海南勒竹(簕竹),每节生枝如竹竿大,盖竹孙也。”他还喜欢漫步在儋州田野:“春水芦根看鹤立,夕阳枫叶见鸦翻。”
小日子也过得火火热热。正月十二,他自酿的天门冬酒熟了,坛盖一开,清香就飘散开来:“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苏轼很高兴,他一边将酒过滤(漉酒),一边忍不住喝起来,尝着尝着就醉了。好在这是在家里,可以倒头就睡:“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
这年的二月,朝廷诏令苏轼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苏轼辞别生活了近三年、度过三个春节的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