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观察 | 海南博物馆游火爆 文化出游成新风尚
南海网记者 陈望
“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特展、“深蓝宝藏”展、民族历史展……今年春节假期,博物馆游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随着海南博物馆矩阵逐渐扩大,如今,已有20个国有博物馆、31个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散落海岛,到海南“跟着博物馆去旅行”越来越火,成为游客的新选择、文旅融合的新主场。
海南省博物馆的“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打卡。记者 陈望 摄
“博物馆游”外地游客占多数 年轻游客成“主力军”
在海南,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两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龙头”,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的类型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乡村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不断涌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海南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逐渐成形。
今年的春节假期,海南省博物馆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总参观人数达18.8万。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朱磊表示,博物馆游火热的原因在于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殿堂,参观博物馆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地文化内涵。如今博物馆功能在转变,公益属性越来越突出,加强文化传播,增强观众参观互动性,博物馆已成为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文化场所。
1月17日,海南省博物馆“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特展惊艳亮相,春节期间掀起观展热潮。1月28日(除夕)至2月4日(初七),海南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
海南省博物馆的“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打卡。记者 陈望 摄
这场集结19家文博机构145件(套)国宝的文物盛宴,以青铜铸造、瓷器烧制、造纸印刷、建筑营造四大主题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华科技文明图谱。
当汉代灞桥纸残片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文献并置展出,历史课本的注脚在展厅里鲜活起来。2月3日下午,省博物馆展厅内,一位小观众指着汉代纸张展品惊呼:“原来纸不是蔡伦发明的,汉代人早就用了!”一旁的家长则借机讲解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
更引人注目的是省内首创的“琼博剧本杀”——AR剧本奇趣旅行记之琼博工匠学院。参与者手持AR设备,在展厅中破解谜题、寻找线索,完成“青铜院长”“陶瓷院长”等任务后,还能获得“毕业证书”。
“这种玩法让历史‘活’了,孩子全程兴致勃勃!”带着儿子参与的市民张可甜表示,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不仅加深了对古代科技文明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工艺的兴趣。
记者从海南省博物馆获悉,春节假期期间,来省博物馆打卡的市民游客达103964人次。其中,本地观众(海南省)占比10.2%,外地观众(海南省以外)占比89.6%;未成年观众(0-17岁)占比19.7%,青年观众(18-40岁)占比35.3%,中年观众(41-59岁)占比28.4%,老年观众(60岁以上)占比16.6%;个人预约占比46.3%,家庭预约占比52.9%。
走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年轻游客的身影引人注目,他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前来,对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充满好奇和热情。春节假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不断。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深蓝宝藏”展吸引市民游客打卡。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其中大部分观众冲着“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而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是中国在深海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一批来自海底1500多米、“沉睡”了500多年的珍贵文物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首次亮相。
与此同时,为满足年轻人的文旅消费需求,海南省各大博物馆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试点先行,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相关单位还不断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升级,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文物资源有鲜明地域特色 围绕特色讲好海南故事
在海南省博物馆,观众能在一件件凝结着海南历史人文精华的文物里,领略琼州古今风韵。“华光礁1号”是我国首次在远海发现并成功打捞出水的一艘南宋木制沉船,也是我国第一艘在远海采用分解打捞方法打捞出水的古代木船。2008年,海南省博物馆对“华光礁1号”内的文物进行发掘,随后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复原工作。
海南的文物资源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南海水下文物,以及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物等,既富有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又富有观赏性、趣味性。
海南省博物馆的“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打卡。记者 陈望 摄
在此基础上,海南省的博物馆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活态呈现中国渔民在南海耕海牧渔的历史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海南省历史,收藏、陈列黎族、苗族、回族文物,以及研究海南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真实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复转军人以及归国华侨为主要代表的群体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历史,记录了海垦人创造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故事。
最年轻的疍家博物馆侧立面呈现的是“编织”效果,4座场馆簇拥相连,寓意团结,被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于一体的综合体,既保护传承了疍家文化,又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海南省博物馆的“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打卡。记者 陈望 摄
专家支招海南如何推动博物馆游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尤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博物馆,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高水平非国有博物馆集群发展,积极推动海口、三亚加快建设高水平非国有博物馆集群;全方位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在土地(场馆)扶持和资金补贴支持方面实现政策突破,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落实“大馆带小馆”、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行动。
如何更好推动海南博物馆游呢?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造“海洋文明+生态文化+民间文化”三轮驱动。深挖南海文明基因,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核心,联动三沙水下考古基地,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数字展廊”,引入VR沉船考古体验项目;打造全球首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博物馆,结合五指山、鹦哥岭等保护区建设户外生态观测站,开发夜间生物多样性探索项目;建设特色博物馆。通过“三轮驱动”,形成“白天游景区,夜晚探博物馆”的新型消费模式,最终构建起以博物馆为文化锚点、串联全域旅游资源的新型文旅生态系统,实现从“阳光沙滩”到“文化深潜”的旅游升级。
二是构建“四维赋能”体系。空间赋能: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沿线以“博物馆+驿站”的形式规划建设博物馆旅游带,沿线设置微型文化体验点;科技赋能:开发“海南文博元宇宙”平台,实现数字孪生博物馆集群,建设沉香数字气味库,游客可定制个人专属香氛数字藏品;业态赋能: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系列,骑楼博物馆剧本杀,开发文博主题旅游线路,创建“博物馆创客空间”;产品赋能:丰富文博游产品供给,结合海南的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博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同时结合海南特色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增加游客的消费选择。
海南省博物馆的“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打卡。记者 陈望 摄
三是构建“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王健生认为,博物馆游要在五个方面有创新:文旅融合创新、文化资本化创新、运营模式突破、体验场景革命创新、国际传播创新。比如文旅融合创新,将博物馆纳入海南的旅游线路中,如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等;与教育结合,开展研学旅游,将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吸引更多学生和教育机构。
在今年的海南省两会上,省旅文厅厅长陈铁军表示,今年,海南将依托各类场馆,发展博物馆旅游,支持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同时,建立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机制,组建博物馆联盟。
近年来,海南新建一批大型文化场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省非遗中心建成,省民族博物馆二期、省黄花梨沉香博物馆开工,为“文博游”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海南
除了声名远扬的省博物馆、南海博物馆,
那些别具一格的小众博物馆,
正静静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它们隐匿于闹市、乡村或校园中
以独特的馆藏、新奇的主题
展现着别样的文化魅力
成为小众爱好者的宝藏打卡地
彰显着这座海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元魅力
↓↓↓↓
细赏种子:探寻生命初始的奥秘
定安九所种子博物馆
地址:海南省定安市富文镇九所村
海南首家种子博物馆
九所种子博物馆是一座种子主题的科普性博物馆
种子博物馆有800余颗各类种子
都是由种子博物馆面向大众征集而来
定安九所种子博物馆里展出的种子。九所种子博物馆供图
这800余颗种子
以不同的分类方式
或摆在展台上
或被保护包装后悬挂在墙上
定安九所种子博物馆里展出的种子。九所种子博物馆供图
看火车:海南铁路40多年发展史
海南铁路博物馆
地址: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滨海南路
海南铁路博物馆
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分为室内展厅和室外车辆展两大部分
室内馆是以图片资料和实物
绿皮旅客列车和货车还有铁轨(实物)。记者 陈卫东 摄
展示了海南铁路40多年发展史
室外馆展出的是高大威猛的蒸汽机车
绿皮车厢,老式内燃机车
老式吊车。记者 陈卫东 摄
日本制造的K3矿石车、日本制造的吊车、武汉制造的S11守车
1986年山西大同机车厂生产的建设型蒸汽机车。记者 陈卫东 摄
齐齐哈尔制造的抓煤机等遗存下来的
各类珍贵铁路文物
海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美龄号”公务车。记者 陈卫东 摄
点击查看更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