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海南非遗活态传承庆新春

文学娱乐 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王子涵   编者按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成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年”。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到满桌飘香的传统饮食,再到寓意吉祥的特色装饰……春节期间,琼岛大地上处处都闪耀着非遗的璀璨光芒。本期海南周刊推出《非遗年味》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同探寻那些隐匿于春节习俗中的非遗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作为“春节——中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王子涵

  编者按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成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年”。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到满桌飘香的传统饮食,再到寓意吉祥的特色装饰……春节期间,琼岛大地上处处都闪耀着非遗的璀璨光芒。本期海南周刊推出《非遗年味》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同探寻那些隐匿于春节习俗中的非遗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新春佳节,2025年乙巳蛇年的春节,注定载入中华文化传承的史册。当全球目光聚焦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基因的节日时,海南也以其独特的非遗谱写着别样的年味诗篇。

  从琼剧婉转的唱腔到麒麟舞灵动的身姿,从乐城岛彻夜不熄的花灯到黎寨中铿锵的木棍敲击声……新春时节的海南,非遗闪烁如同繁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琼岛城乡,探寻非遗如何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在春节的底色上挥洒出“年味”的千姿百态。

  音·声腔里的非遗回响

  “过春节,看琼剧”是海南人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当暮色四合,戏台的红灯笼次第亮起,锣鼓丝竹声穿透椰林,海南戏曲的千年文脉便在春节的烟火中苏醒。

  2月1日正月初四下午4时许,在三亚千古情景区绣楼广场上,全国各地上千名游客翘首以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即将上演。不一会儿,扮相精美的琼剧演员依时登台,唱响经典《红叶题诗》。

  台上,旦角水袖轻扬,演绎着才子佳人的离合悲欢;净角声如洪钟,道尽忠义豪杰的慷慨壮歌。

  1月22日晚,来华留学生在海口表演琼剧。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琼剧是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也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艺,此次三亚行有幸聆听,印象深刻。”看着台上的精彩演出,游客林洋兴奋地拿出手机录影,和亲人朋友分享这特别的海南年味。

  “琼剧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剧种,用海南话演唱。明末清初,这一剧种发祥于今海口一带,在清代被称为‘土戏’‘海南戏’。”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说,在海南不少乡镇、村落,每逢春节、公期、军坡等传统民间节日,或有学子金榜题名、老人做寿、华侨回乡等,当地多会请剧团到村里唱琼剧庆祝。

  如果说琼剧是阳春白雪,公仔戏则更显草根本色。

  1月31日大年初三,在海口市美兰区白沙门公园年轮广场上,三尺戏台架起,公仔戏省级传承人冯海双手操控着雕刻精美的木偶,一段《春风得意精忠报国》引得孩童们踮脚张望。

  海南公仔戏的偶像是用木头雕刻而成,有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包括佛祖、龙王、雷母及各种动物、各路神仙20多种。偶像制作工艺精致,栩栩如生,眼能转,嘴能张,须能动,手能拿,每一件偶像都是一件艺术品。

海南周刊丨海南非遗活态传承庆新春

  冯海从16岁开始拜师学艺,18岁就成了公仔戏团的“台柱子”,春节期间,他带着戏班四处表演。他说,以前表演公仔戏的地点多为海口的老街和周边乡村,如今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他经常带着公仔戏团走进景区、商圈、酒店,将海南非遗带给更多的市民游客。

  在临高,人偶戏和公仔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们逢年过节的文化生活“标配”。

  相比起公仔戏,临高人偶戏最大的特点是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表演,表演者既操纵木偶,又以自身表情身段与木偶呼应,这种“人偶共生”的演绎方式,更加注重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之间互为一体。

  临高渔歌、儋州调声、海南八音器乐……在海南的非遗列表中,还有许多在新春佳节时响起的非遗节拍。不同的舞台,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唱法,不同的观众,但台上演绎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传承的,都是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

  舞·肢体书写的新春礼赞

  当晨曦染红五指山峰,黎寨的打柴舞棍声清脆;当暮色晕染琼北平原,麒麟舞在鞭炮声中游走街巷。新春佳节,少不了舞蹈的助兴,而海南的非遗之舞,就像人与自然对话的诗篇,献给新春的礼赞。

  游客在体验黎族打柴舞。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1月30日正月初二,海口永兴镇的麒麟舞队早早整装。舞队中,“元帅”身披彩绣麒麟袍,手持长鞭开道;“家院”“土地爷”“天兵”们翻滚腾跃,演绎着“麒麟送子”的古老寓言。队伍行至村民家门,主人家焚香鸣炮相迎,接过麒麟口中衔着的“如意”,祈求新年添丁旺财。

  海南麒麟舞是海南艺人以扮演麒麟形象为题材的一系列舞蹈,主要流传于海南海口。每逢春节、元宵、公期、婆期等主要传统节日、民间节日,舞者们都会扮上元帅、家院、土地公、兵卒等角色。

  表演时,“元帅”把麒麟绑在身上,左手扶持麒麟,右手握鞭子;“家院”双手撑一顶锦伞,与“土地公”一起把麒麟送到各家各户,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福禄长寿的美好期盼。

  “麒麟舞的很多故事和灵感,表现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和共生。”麒麟舞传承人吴清河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他和他的团队经常举办麒麟舞培训班,教授年轻人学习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项非遗定能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1月24日春节前夕,一场黎族打柴舞展演在三亚海旅免税城举办,打柴舞的竹竿随歌起落,引起一阵阵掌声与喝彩。

  市民游客围观着演出,只见舞者们灵巧跃动,竹竿开合像田埂,舞步起落如插秧。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表演打柴舞的黎族小妹说,如今的黎族打柴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不仅是盛大节日时的欢庆活动,也已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与打柴舞相呼应的,是环五指山黎族地区的黎族共同舞——男女围成同心圆,以“弓形三道弯”的独特体态,再现合亩制时期的集体劳作。

  跳黎族共同舞时,众人按照男女分为两组,随着鼓点和锣声,从锣鼓的两侧缓缓走来,逐渐形成似半圆的队形,伴随着锣鼓的节奏点翩翩起舞,而后,在越发激烈的锣鼓声中,男子与女子加快了脚步,改变队形队列,最终形成圆形。

  海南苗族招龙舞、海南虎舞、黎族面具舞、黎族舂米舞、盅盘舞……和着天地人神的交响,满溢对生活和丰收的质朴祈愿。这些海南的非遗舞蹈,如同大地的脉搏,将海南岛多元族群的生存智慧转化为超越语言的新春祝愿。

  海南虎舞表演。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庆·仪式织就的精神图谱

  当正月十五的圆月升上琼州海峡,海南的春节庆典便达到了沸点。

  元宵节,除了有烟花秀、无人机表演等炫目的现代“仪式感”,更有换花节、闹元宵等世代传承的民俗活动。每到正月十五,从琼海乐城岛的神明巡游到海口府城街巷的香花传情,从定安军坡节的装军盛况到五指山黎寨的篝火长宴,每个仪式都是古老非遗的当代显影。

  眼下,元宵佳节临近,琼海博鳌乐城的村民正忙着为迎神、祭祀、游灯、赛肥鸡等一系列活动做准备。极具特色的乐城闹元宵和沿海渔乡一带的鲤鱼灯闹春是海南元宵习俗的代表。

  乐城的元宵节一般要过4天,即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十六。正月十五早上,每家每户都带着水煮鸡、拎着酒等到庙里祭神。傍晚,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参与“赛肥鸡”,观看舞狮和土剧。

  最富趣味的“赛肥鸡”活动,家家将煮熟的阉鸡供奉庙前,肥硕油亮的鸡身既是对神明的敬意,也暗含农耕社会对丰饶的崇拜。

  80岁的村民陈阿婆还记得,她嫁来乐城的那一年,他们家养的鸡得了头奖,陈阿婆说:“这福气保佑我们风调雨顺。”

  到正月十六晚上,城隍爷爷“巡游”,身后则是八九岁的孩子装扮成的六官辅治、八班随行,接着是花灯队、八音队等,队伍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锣鼓喧天,家家户户都将摆案迎神。

  而在海口府城老街,夜幕降临时,数万支鲜花将在人群中流转。

  这个由“换香”演变而来的节日,如今成为青年男女传情的浪漫载体。在物象的更迭中,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在VR技术加持的换花节活动上,年轻人用手机扫码“云换花”,古老习俗与数字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

  “元宵节换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习俗,演化到今天,换花节已成为人们联络情感、民族团结的润滑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海口府城居民全琪说。

  农历正月、二月的军坡节,将海南春节的余韵推向新的高潮。

  2月7日正月初十,在澄迈县中兴镇福来村, 村民们一大早就集聚在宗祠中焚香供奉,为家人祈求平安与丰收。现场鼓声阵阵,随着鼓点的节奏,装军巡游队伍穿梭于人群之中,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军坡节,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也是相对比较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开源于冼夫人信俗。各地军坡节时间不一,大多在春节后。军坡节当天,人们都自觉聚于冼夫人庙或宗祠前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等纪念活动,由于此间仿当年冼夫人军队出征仪式的装军巡游最为壮观,俗称“装军”,久之相沿成俗,形成军坡节。

  歌之舞之,拜之贺之。这些历经千百年的海南非遗密码,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戏曲声腔中流淌的族群记忆,到舞蹈身姿里跃动的生命哲学,从节庆仪式中绵延的美好祈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非遗年味,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根脉的深情凝视。

  1月30日,海口美兰区新春艺术周上,舞狮、中国舞等精彩节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特约记者 王聘钊 摄

  非遗庆新春活动大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琼剧

海南周刊丨海南非遗活态传承庆新春

  琼剧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剧种,以海南方言演唱。琼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综合艺术,是海南传统文化的荟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是用海南地方戏调,以海南方言来表演的一种木偶戏,主要流传于海口、文昌等地。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剧,主要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始于南宋末期。

  海南虎舞

  海南虎舞是海南艺人扮演老虎形象的一系列舞蹈,主要流传于海南海口。虎舞主要在海南军坡节期间表演,一支队伍人数多达二三十人,整个表演展现了“人虎搏斗、人虎共处”的和睦主题。

  盅盘舞

  盅盘舞是海南民间在军坡节、元宵节、迎亲等喜庆日子表演的传统舞蹈。传统盅盘舞由一对童男童女装扮成“新郎”和“新娘”,另有一丑角,共三人表演,海南八音伴奏。

  海南苗族招龙舞

  海南苗族招龙舞是海南苗族人民所跳的一种以龙为主题的祈福舞蹈,主要流传于环五指山苗族聚居地区。招龙舞是集体性舞蹈,参与人数越多越表现出对龙的崇敬,保佑人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文字\刘晓惠)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dlongpai.cn/post/69578.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