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如意在握 岁美人和
刘亭亭
日前,故宫博物院2025年开年大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开幕。展览中,除了皇帝的宝玺、中国最大玉器大禹治水图山子等重器外,代表吉祥文化的5件玉如意也极为出彩,与人们新年祈求吉祥如意的心理十分契合。
清青玉凤蝠纹如意。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故事
如意源于爪杖,又称搔杖(即痒痒挠),民间俗称“不求人”,又有雅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等。《释氏要览》引《释藏音义指归》注解“如意”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人在遇到背部瘙痒但是手不可及时,可用爪杖搔之解痒,甚合人心意,故被古人称为“如意”。从考古发现来看,山东曲阜战国晚期鲁国故城墓葬出土的牙雕爪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如意”。此爪杖的杖首似卷曲的手掌,后接长直柄,与现代的痒痒挠极为相似。
到了三国时期,如意在贵族阶层中的使用已比较普遍。《晋书·王敦传》记载:吴主孙权“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另外,相传古时点靥之风也与如意有关。东吴太子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手持如意起舞之时不慎打伤宠妃邓夫人的脸颊,后虽治好,邓夫人脸上仍留下瘢痕,并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于是乎后宫女子争相效仿,遂成点靥之风。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中手持如意的陈文帝。波士顿美术馆藏
魏晋士人喜好如意的典故也颇多。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宣武帝自幼就有大度量,喜怒不形于色,性情雅致俭朴。一日,北魏孝文帝想了解诸子的志向和偏好,陈列许多宝物任皇子们拿取。京兆王元愉等人都竞相争抢珍宝玩物,宣武帝元恪却只拿骨如意而已。孝文帝对此非常惊奇,后来便立元恪为皇太子。由此可知,此时的如意已与一般的珍玩俗物不同,被认为是清雅的象征。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唐代文物,其中有一件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此如意顶端作云头状,正中鎏金錾刻一佛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坐佛两侧各有一供奉童子,或合十或捧盘,面佛半跪于莲台之上。柄部扁长,下端较上端略显宽厚,已具备明清时期如意的雏形。这件唐代如意一般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第三展厅中,常作为第一件文物展出。博物馆工作人员此举有如意迎门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其灵感素材就来自这件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
到了宋元和明清时期,人们越来越追求如意材质之贵重,形制之优美。乾隆二十六年,新疆动乱的平定,为玉路的打通提供了先决条件。大量玉料的输入,不仅为大禹治水图山子这种巨型雕件的制作提供了条件,也为其他宫廷玉器尤其是需求激增的玉如意制作提供了玉料。
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手执如意的文殊菩萨。资料图
如意之用
如意最初被人们用来搔痒,但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其功用多有变化。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如意作为清雅的象征,常成为当时名士的随身之物。当时佛教盛行,如意是佛教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手持的法器之一,因此魏晋士人更是趋之若鹜,身边常备如意。如意此时不仅可手持、可陈设,甚至还可用来防身和指挥军事活动等。
在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中,如意就曾扮演重要角色。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当时晋武帝听说二人比富,特赏赐给王恺一高达两尺的珊瑚树。当王恺向众人显摆那株珊瑚树时,石崇却拿起案几上一只铁如意将珊瑚树击碎,并让仆从搬出数十株珊瑚树,环置于王恺左右,任其挑选。王恺不禁怅然。
铁如意可把珊瑚击碎,可推测其不是寻常陈设之物,应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历史上,如意确实曾做过防身之器。《南史》记载:“苍梧明夕自至领府扣门,欲害帝,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仗。”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为提防苍梧王刘昱加害,于是在书案下方安设握柄为盾,并将铁制的书镇如意用作兵器,以备不测。
《梁书》中还记载:“叡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北魏军队来攻打南朝梁军,韦睿坐上白木小车,手执白角如意指挥军队防御。
《新五代史》中,记载后蜀大臣王昭远曾“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可见魏晋至五代,如意还类似权杖一样,能发挥指挥的作用。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如意成为厉害的法宝,像元始天尊的“三宝玉如意”和金灵圣母的“龙虎如意”等,都曾在封神大战中一展神威。
从隋唐至两宋,如意已逐渐脱离实用功能,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吉祥和礼仪性质的执握物件。尤其在宋明之际,如意走进文人雅士的生活成为文玩,世俗化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如意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到了清代,如意甚至成为皇帝生辰和皇室嫁娶等活动上的标配。
吉祥寓意
战国时期的《列子》记载:灵芝是“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煮百沸而清芳”。因灵芝的形态清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古代常被视为代表祥瑞吉祥的仙草,服之可延年益寿。源于此,被古人称为奇药的“灵芝”,在如意的演变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唐代以后,如意的头部以灵芝形状或形似灵芝的云头图案最为常见。有灵芝的加持,如意的吉祥寓意更为凸显。
我国现存的如意以清代制品为主,故宫博物院所藏最多,多为清代宫廷旧藏。例如,“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中的乾隆御题青玉如意,长56厘米,宽12.7厘米,为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如意中体量最大者。
除了玉石之外,如意的制作材料还有金、水晶、玛瑙、竹、木、牙、角、陶瓷等。清代的如意器首多状如灵芝、云头或莲花,柄多长而微曲,呈现曲水流线之美。除却选材精良,如意的雕琢也极为细致,多以龙、凤、蝙蝠、寿字、灵芝、牡丹、松树、桃实、梅花等吉祥纹饰为题材。
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清康熙玉如意为例,此如意原为圆明园旧藏,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其由一块较大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颜色白中透绿。手柄顶部有铭文“御制”,下部铭文为“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可见在清朝康熙年间,已有臣子敬奉如意献给皇帝的先例。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大臣们还精心制作了60柄金丝编织而成的如意,共用黄金一千余两,至今这些如意还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
《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述闻》记载,依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清光绪帝选后时,就是以如意和绣花荷包作为信物的。相传当时光绪帝本来准备将如意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珍妃,但慈禧太后暗示他送给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最后,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得到如意,被封为隆裕皇后;礼部左侍郎长叙家的两姐妹得到绣花红荷包,被封为瑾妃和珍妃。
清末民国时期,士绅阶层婚嫁时还能见到如意。现代社会中,如意的使用场景已不多见。但几千年来,随着如意文化的传承,其吉祥的寓意早已深入国人心中并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