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问一问有社区相了

热点新闻 2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窄播,作者:李威,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春节去潮汕怎么玩?」当我想寻找到靠谱答案的时候,在微信内进行搜索是一个优先级很高的选项,接近或等同于在小红书上搜索笔记。如果这个问题是在与好友的微信聊天中产生的,那把它复制粘贴到微信的搜索框中已经是我的一种肌肉记忆。一套操作下来,除了能看到AI问答总结出的答案,公众号、视频号的相关文章或视频,还有问一问的相关问题及用户回答和相关搜索。这基本构成了微信搜索结果的三个内容层次,即AI直出的确定性答案,偏专业创作的内容和来自普通用户的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窄播,作者:李威,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春节去潮汕怎么玩?」当我想寻找到靠谱答案的时候,在微信内进行搜索是一个优先级很高的选项,接近或等同于在小红书上搜索笔记。如果这个问题是在与好友的微信聊天中产生的,那把它复制粘贴到微信的搜索框中已经是我的一种肌肉记忆。

一套操作下来,除了能看到AI问答总结出的答案,公众号、视频号的相关文章或视频,还有问一问的相关问题及用户回答和相关搜索。这基本构成了微信搜索结果的三个内容层次,即AI直出的确定性答案,偏专业创作的内容和来自普通用户的经验分享。

三者之中,AI在帮助人们完成信息搜索、整合的工作,但目前直出的答案比较宽泛、笼统;公众号与视频号内容详尽,但缺少来自其他用户的反馈。问一问作为一种强UGC属性的内容,在搜索场景下能够与前两者形成互补,为其补充更多来自普通用户的个人体感,提供交叉验证信息。

相比现在的公众号与视频号,问一问的创作门槛更低;相比朋友圈,问一问更开放,是面向大众的公开发布。这也让从满足用户长尾搜索需求延伸出来的问一问,成为了微信生态里,一个接近「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这个目标的内容产品。

从使用体验来看,问一问的内容更多聚焦在兴趣爱好和生活日常,用户除了会分享实用的潮汕旅游攻略,还会在上面讨论「2025春节档电影,谁的角色塑造更出彩」、「春节你感到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每年在外地怎么过春节」、「第一批过年的人都在玩什么」等更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会更强调个体的经验、感知和情绪,是提供参考,而不是灌输知识,具备更强的UGC属性。甚至,很多用户开始把问一问看作一个分享自己真实生活、感受的社区,在上面可以看到40+用户的梦中情房,压箱底的绿皮火车票,以及第一次的相亲经历,呈现出一个个色彩斑斓、打动人心的真实社会切片。

这样的问一问同时契合了微信生态的两个核心命题——信息流动和关系生长。

一方面,作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微信已经是信息流通的核心网络之一,问一问可以让更多个体掌握的信息,被分享和汇入到这个网络中,通过搜索和社交关系视线分发。这样的问一问是一个公域与私域的中间态,一种微信用户信息需求的延伸。

另一方面,这种信息流动,也让人们拥有了建立半熟人关系的可能性。如果说诞生之初的问一问给大家的感觉是又一个百度知道或知乎,一个在微信内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平台。现在的问一问更容易让人联系到小红书,同样强调对UGC的重视,也同样拥有基于内容形成圈子的能力。

问一问的产品经理Mia在2024年已经看到一些用户会在问一问上不带任何目的地刷内容,在推荐兴趣流里发现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现在会越来越关注问一问作为一个内容社区,本身的发展是否能够健康地循环起来,是不是能给用户有一个好的消费和互动的体验。」

这样一个社区的出现,也给微信的商业化系统提供了新的组件,让名创优品这样的品牌能够利用问一问的问答机制,激发出用户的分享欲,为产品形成一种更公开的口碑传播。

如果说商品信息是一个自由在微信里游走的原子化交易组件,那问一问就是为商品信息打开的超链接,指向一个更公开的用户交流区。对商家而言,这可能是一个能够与群形成配合的,更具互动性的经营阵地。

搜索、问答到社区

问一问的出发点并不是社区,而是想解决用户在搜索场景下的具体需求。用户对微信的高频使用,与微信上内容、商品、服务等信息的积累,催生出了大量的搜索需求。在这些搜索需求中,很大一部分会是信用卡如何提升额度、二手房电费怎么过户这样的细节问题。

通常来说,这样的细节问题寻求的是适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死板的知识。叠加问答产品,通过用户的参与来「众筹」答案,是搜索产品满足长尾需求必须经历的一步。

微信问一问有社区相了

问一问最基础的功能也是给搜一搜提供这样一个匹配细节问题与个性化答案的场所,让微信用户的长尾、细节问题得到及时准确地满足。

「我们希望在问一问创造一个场景,就是让能解决这些需求的人、有相似经历和兴趣的人来解答这些问题,来连接有需求的人和经历过的人。」Mia表示。

这样就在微信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获取链路:

在微信聊天中获知春节要去潮汕玩的信息,选择在微信搜索框搜索怎么玩,会首先在AI问答先获得一个概括性的答案,然后可以通过浏览公众号、视频号、问一问进一步细化感兴趣的游玩攻略。这个过程中,问一问负责提供UGC属性的内容,补充更多个人体感和细节。

同时,在回答下的评论区,也会形成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换。在「哪里看正宗英歌舞」的答案下,会看到有用户提问「峡山离哪个高铁站最近」,有回答说「潮阳站离高铁峡山最近」,但提问的用户回复他说「论坐公交车,还是普宁最方便,到峡山」。到这里,基本完成了从搜索到问答的问题解决路径。

我们还可以在问一问上看到很多「一个话题触达多个圈层」的例子。在「我今年大一,我一个月想要1500块的生活费,这过分吗」的问题下,参与讨论人有这位用户的同龄人,也有十四年前的大学生,还有曾经的大学生家长……他们的回答被聚到一起,本身就像是一场打破圈层的对话。

因为问答过程中,用户能够基于已有回答产生出有价值的互动和内容,所以也会具备围绕内容衍生出建立更深层互动关系的可能性。但这需要突破问答的逻辑,给到用户更大的自由度去发布内容。

「发布」功能的推出,是问一问从问答逻辑向社区逻辑转变的一个标志,让产品的形态从又一个百度知道过渡到了又一个百度贴吧。

「发布」功能让用户的发言不再受限于提问,而是可以自由地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释放了问一问的互动潜力。这个功能上线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在问一问上主动分享内容,这类内容在问一问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

转向社区逻辑的问一问,为用户搭建了一个面向半熟人关系的「朋友圈」。有用户会把问一问当作分享情绪的树洞,有人会在这里分享自己过年回家的生活,也有人会在这发布自己的学习、生活记录。这种自由、开放、轻体量、短图文的内容形式,也提供了一种微信需要的、UGC友好的创作环境。

真实、多元的UGC内容

目前,问一问对用户的触达还比较克制。普通用户进入问一问的主要路径还是搜一搜,通过搜索某个问题,关注到问一问的相关答案,然后可能会一步一步深入到问一问的信息流中。已经将其当作内容社区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发现-搜一搜-问一问的路径,进入其中,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为内容定调,是问一问在社区逻辑下需要做好的头等大事。从2024年6月发力创作者运营后,问一问已经拥有了一批持续输出的优质创作者。这些创作有从知乎过来经营新阵地的资深答主,也有问一问上原生的创作者。他们中有飞行员、外卖员、资深媒体人,也有社区工作者、宝妈、退休老干部。

真实、多元是这些优质创作者具备的共性特征。问一问创作者 @和天天一起向上 认为,真人、真事、真情是一个基于真实分享的社区应有的内容调性。这意味着,在内容背后要是一个人真实的人在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真实体感融入到内容表达里。

@和天天一起向上 习惯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掘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大家都写798,我在问一问上搜了搜,很多人可能没有去过798,或者他真的没有体验那里所谓的角落的美。还是要从我出发,自己就是一个有可能触达到更多的人,哪怕他的范围是相对小的。」

另一位创作者 @飞行员vinzent 擅长在问一问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第一次在问一问上发布内容, @飞行员vinzent 就带着大家欣赏了他开着飞机在北美上空拍到的日全食。之后,他还分享过自己在机翼上喝酒的照片,把飞机开到66号公路上的经历。

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的分享和展示,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他的内容,了解如何一个飞行爱好者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问一问为 @飞行员vinzent 提供了一个流畅、便捷、自由的表达渠道。在回答过的很多问题下, @飞行员vinzent 都没有给到确切的答案,但他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真实感受。

「你的真实人生也是别人参考的答案。」 @叫醒奥特曼 这样总结自己在问一问上的创作感受。不只是开飞机追逐日食的瑰丽内容会在问一问受到追捧, @叫醒奥特曼 寒假期间回到老家,带女儿下田、赶海的生活记录,同样在问一问上获得了上千的点赞,有不少人会在评论中表示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这些优质创作者的感受,代表了问一问想要实现的内容基调,以及对创作者的尊重。这样的基调下,问一问是一个不强调垂类概念的平台,所有内容的产出都是在围绕鲜活的人来实现的。鲜活的人带来真实的内容,而真实的内容更容易给用户带来满足,激发共鸣和交流,让用户获得创作的成就感。

微信问一问有社区相了

当下的问一问还保持着大型朋友圈的状态,创作者突破了既有的问答逻辑,开始创作更丰富地内容,显露出一个内容社区的雏形。但客观来说,问一问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社区,在用户的体量和活跃度、内容的丰富性、流量机制的把控等方面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连接公私域的中间态

问一问对微信的重要性体现在衔接公私域的能力上。

微信缺乏一个具备互动性的社区,作为粘合公私域之间的中间态。无论是公众号的文章,还是视频号的视频,在发出之后往往都是借助朋友圈、微信群以及看一看等进行分发,缺少一个可供大家基于内容进行讨论、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缺失,将很大一部分个体化信息围在了私域中。

同时,强分发的逻辑下,内容创作者会自然地倾向于通过提升内容专业性,获得更大的分发权重。即便微信的分发逻辑中有着很强的社交因素,但在分发为主的公域流量的分配上,更专业、更精良的内容往往也会获得更多露脸的机会,相对真实质朴的UGC内容的机会更小。

问一问能发展为一个半熟人关系的朋友圈,就意味着在微信中出现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场域。

这个场域的一边与朋友圈打通,让用户能够将一些有用、有趣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微信群之外的公众场域,另一边则勾连公众号、视频号、看一看、搜一搜等内容公域,抬升流量天花板信息因此得以在公私域之间高效流动。

同时,在强调真实、多元、分享的内容基调下,问一问坚持的一问多答的产品形态,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互动性。每一个问题下,都会聚合不同的内容和讨论,在这些内容和讨论中,既有多元观点的碰撞,也有更多的同好交流。

UGC内容的顺畅流动更有可能带来新关系的生长,形成一个个圈子。在微信庞大的用户体量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下,每一个圈子的聚集,都意味着潜在的机会。

当然,这种构想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在问一问中能够形成一种持续激发普通用户分享热情的有效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能够让一部分用户获得物质收益,但更关键的是让每一个分享内容的用户都能找到存在感或共鸣。这可能来自其他用户送出的小红花,也可能来自一个个创作里程碑,还可以是在微信搜索被浏览量的统计。

在商业化层面,强互动性的场域的融入,让商家可以在微信上具备更丰富地经营手段。从名创优品对问一问的经营上可以看到一条明确的经营路径:品牌依托私域发起问一问话题,然后经由搜一搜、问一问等获得流量加持,最终在话题下聚拢到核心用户和UGC种草内容,为后续经营带来加持。

在内容、流量、交易等层面,UGC的重要性都在提升。这个大趋势下,问一问作为一个开放的底层组件,依托微信这个最大的流量场去搭建UGC社区,如果能够保持内容的真实、多元和UGC友好,就有养出社区的可能。

- END -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dlongpai.cn/post/69974.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