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丨科普场馆带领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原来科学这么好玩!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欢迎来到儋州市科技馆!”近日,儋州市长坡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郑才翰等“小小讲解员”热情欢迎前来参观的群众。春节期间,该馆举办“科技馆里找年味儿”系列活动,为公众献上一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新春“科技盛宴”。
近年来,儋州市科技馆等海南省多家科普场馆通过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讲好科普故事,为更多人打开科学的大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采访。
孩子们在儋州市科技馆开展烟雾空气炮实验。受访者供图
科技馆里年味浓
“这个展品叫‘走进蓝色文明’,在平台上按下确定键就能体验到在海上航行的感觉。”儋州市科技馆解说员鲍亚林告诉记者,“探秘无尽深蓝”是儋州市科技馆最热门的展区之一。春节假期期间,该展区许多展品前都排起长队,孩子们争相站在“船头”担任“船长”,感受在海上遇见风浪、闪电、台风、海啸时的场景。
去年9月正式开馆的儋州市科技馆是海南西部地区首个实体科技馆,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馆有许多类似“走进蓝色文明”这样的展品,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从中学习科学原理,体验科学奥妙。
“例如,参观者把手伸进‘深压之下’这个加压装置,就可以感受水深3米的压强,了解水深和压强大小的关系;‘深渊拜访者——奋斗者号’模仿我国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半剖模型、多媒体屏幕和方向摇杆,可以展示‘奋斗者号’下潜时人们从舱内看到的海洋景象;参观者戴上VR眼镜,通过‘深海一号’展品可以看到海洋钻井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内部结构,沉浸式了解该平台在海上工作的情况。”鲍亚林说。
据介绍,儋州市科技馆设有“探秘无尽深蓝”“完美视界”“梦幻心理科学”“AI,超越人类?”4个基础科学展区、“水资源保护”“眼健康知识”2个专题展区以及企业和产业科技展示区。该馆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及互动性展品等,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以前孩子想去大型科技馆参观,我们就要带他到海口。儋州市科技馆开馆后,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儋州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我们经常带孩子到儋州市科技馆参观。当上馆里的‘小小讲解员’后,他更加热爱科学了。”郑才翰的妈妈陈春芳见证了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刚开始,他还因为记不住讲解词哭鼻子,后来通过学习逐渐了解展品的原理,现在给观众讲解比过去流利多了”。
小学生在儋州市科技馆内与机器人下棋。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摄
玩转科学,告别“走马观花”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兼职管理员王同亮在海南从事科普工作已有10余年。以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龟鳖展厅为例,他告诉记者,该馆收藏了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种龟鳖标本,“馆里龟鳖标本的布置、陈设注重展示标本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两方面的原真性(即在保存和处理生物标本时,尽量保持其原始状态和特征,确保标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还原它们的生活环境场景等,帮助参观者更好地学习、理解”。
记者近日在儋州市科技馆看到,许多学生在互动性展品前排起长队,但是对展品文字介绍及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兴趣不大。“例如,‘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展品,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讲解典型心理学效应及其应用和启发,来观看的人就比较少。”鲍亚林说。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提升参观者的观展兴趣,越来越多科普场馆注重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感。有关专家认为,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展品和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向人们介绍前沿科技成果和相关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中,我们结合动物标本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展览解说词,通过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解说引导参观者学习生物学、生态学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王同亮认为,科普场馆在选取、布设展品和撰写解说词时,除了关注趣味性和互动性外,还要不断提升活动的专业性。
“许多到馆内参观的学生都会带着问题来,想了解某种动物属于哪个纲、哪个科等。他们有时候提出的问题,专业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给学生讲解时,他们听得很认真,有些人还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王同亮说。
用好本地资源,让科普“触手可及”
去年8月,省科技厅、省科协发布通知,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省科技厅审定、向社会公示等程序,决定认定12家单位为海南省省级科普场馆。这些科普场馆各具特点,通过众多特色活动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供助力。
12家场馆中,位于儋州市和庆镇的海南省通航知识科普基地依托金林儋州和庆通用机场(金林春晓)开展活动。该机场的主要功能是空中游览、短途旅客运输、短途货运、工农林作业飞行、应急救援等。青少年可以在此参加通用航空主题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位于三亚市天涯区的海南省林木与花卉专业科技馆,依托国家热带兰花种质资源库,建成350平方米的热带兰花科普馆,介绍热带兰花的生长习性、价值等;位于琼海的海南省世界热带水果科普基地,种植和展示来自世界热带地区的600多种优异果树种质资源,如冰激凌果、马梅、椰柿、黄金山竹、手指柠檬等,建有热带水果DIY工坊,参观者能在此体验亲手制作巧克力、水果粽子等食品的乐趣。
近年来,海南省众多科普场馆依托本地科普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以海洋科普为例,王同亮说,海南师范大学“爱的龟途”海龟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在地域特色、专业特点和科研力量等方面表现突出,获评为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科普场馆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当地科学普及水平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王同亮认为,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不断发展。全面展示海南省各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是科普场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