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89岁“玉米爷爷”何以感动天涯?
海南日报微纪录片关注河南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坚守三亚南繁的第五十八个春节,引发各界情感共鸣
——89岁玉米爷爷何以感动天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斌 黄媛艳
什么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什么事,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60个春夏秋冬?
——题记
这个春节,经由海南日报微纪录片《守穗》的镜头,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扎根南繁60年,在三亚坚守58个春节的故事呈现在大众视野。春节为何不回家?玉米育种有多苦?……视频时间轴缓缓推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镜头逐渐清晰,细节满满、触动人心。
“致敬‘玉米爷爷’,这位南繁老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一辈子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很不容易”“看完后,我把手里的玉米认认真真地吃完了,不能辜负科学家们的付出”……2月10日,《守穗》全网上映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总平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平台转发,引发各界情感共鸣。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表示正是以程相文老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南繁工作者,长期躬耕田野、箪食瓢饮,我们才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聚焦平凡的南繁人
感受不平凡的南繁精神
微纪录片《守穗》
从凡人视角出发
跟随程相文的新春脚步
记录南繁种业科技工作者
对于育种事业的
坚持、坚定与坚守
……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质朴 | “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名誉”
2025年除夕,碧嫩的玉米苗在泥土中舒展着叶子,绿油油的田野上,一座小小的板房突兀地立在中间,不远处,列车呼啸而过,消失在如黛的远山和青空中。
程相文位于三亚崖州区南滨居的“家”,说是“家”,其实是一间板房,屋内摆着两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视,再无其他家电家具。“房子冬冷夏热,住着很不舒服。”程相文的老伴王合香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相文在崖州区南滨居的育种板房。《守穗》拍摄团队供图
对此,程老却不以为意,甘之如饴。
吃苦,是程相文的“家常便饭”。1936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他,1963年毕业后成为河南鹤壁市浚县农业局原种场农业技术员,工作第二年便带着50多斤玉米材料,独自一人辗转半个多月,从河南来到三亚,在“南繁南繁、又难又烦”的环境中展开育种工作。此后,他年年南下,从未缺席。
“地里的活,从整地、施肥、栽秧、授粉、套袋到收获,程老都亲力亲为。有时一天能干8个多小时,和年轻人一样拼。”程相文的科研助理张志腾说,和微纪录片中大家看到的一样,程老时常顶着三亚的午后烈日授粉,从不喊累。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玉米育种。玉米种子就是他的生命。”相知数十载,程相文的老友、中国农业大学南繁基地负责人刘波对其非常敬佩,“去年除夕,程老先生在地里用10分钟匆匆扒了几口盒饭,又继续下地干活了,很拼!”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程相文有个“三不主义”准则:“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名誉。”2016年退休时,他将自己52年积累的科研材料全部无偿分发出去,只为助力后辈培育良种;将数百万元提成奖金悉数捐出,用在了单位的科研、条件改善和公共事业上。
拿出程相文的试验记录本,张志腾用手指着记录本里最边栏的醒目备注,“这里记录的都是材料提供者。程老总是告诫我们,科研需要合作,要尊重每个人的付出。”2016年,程相文玉米工作室成立。在“二次创业”过程中,不少业内同行为工作室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在选配新的玉米材料组合时,他都会认真地在组合材料中注明资源的提供方。
“程老坚守南繁事业半个多世纪,在玉米育种上取得了许多成就,生活却过得如此简朴,对名利如此淡泊,太难得了。”观看《守穗》后,海口市民张媚很受触动,表示老一辈科学家为民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以及朴素的生活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了解。
1月29日,程相文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苗。《守穗》拍摄团队供图
谦逊 | “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啥都干不成”
除夕当天一早,程相文和老伴特地换了两身干净衣裳,把头发梳理齐整,将面包车擦得一尘不染。同行人员发动车子,带着二老到超市采买年货,前往崖州区大蛋村、吉阳区罗蓬村拜年……
1月28日,程相文(右)带着年货去拜年。《守穗》拍摄团队供图
在崖州区大蛋村村民陈兆娥家中,程相文住了17年。为了让他安心育种,陈兆娥夫妇主动带着孩子搬到条件较差的外屋住,让程相文住在里屋。
镜头之外,如今已92岁高龄的陈兆娥告诉记者,她丈夫是老党员,当年反复跟家里人说“育种是大事”“要关心支持育种队的工作,科学家取得成绩,我们也有成就感”。
大蛋村村民黄海说,程相文一直惦念着村民,与大伙相处特别融洽。为了铭记与程相文的这份友情,村民还保留着程相文的老居室。程老曾用过的草帽、水壶、暖壶、煤油灯等物件,如今仍存放在屋内,无声诉说并见证着这份情谊。
“玉连、亚海、积兰、亚理,又见到你们我很高兴。”程相文非常激动,“年轻时大家一起舀水排涝、授粉套袋、施肥杀虫,南繁的活一起干,在我失足跌落粪坑的危险时刻,还是她们齐心协力把我救起来的。”
1月28日,程相文在吉阳区罗蓬村,向符玉连等四姐妹拜年。《守穗》拍摄团队供图
“当年南繁特别苦,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干活,老程拿出了‘好好干可以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的诱惑。”三亚吉阳区红花村村民符亚海透露,2011年程相文兑现诺言,带着他们去北京游玩,她真的在天安门广场前看了升国旗仪式。
再次与在罗蓬村相识的符玉连等四姐妹相聚,程相文感慨万千,与她们手拉着手,坐下拉起了家常。大家一起回忆南繁往事,唱起沉淀着他们共同记忆的歌曲。
“这些跨越了几十年的情谊令人很是感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工作人员王硕直言,南繁故事常看常新,这些扎根在土地上的暖心故事,质朴又充满着力量,让自己一次次被激励。
程相文解释了自己春节不能回家的缘由:“春节是海南玉米开花授粉的关键期,也是育种实验最繁忙的时候。”因此,他每年只能通过视频电话,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但在陈兆娥等村民心里,他们早已把程相文当成了家人。程相文也在村民家中反复念叨着:“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啥都干不成。”
“我很喜欢微纪录片《守穗》,我从2020年到现在采访过程相文3次,每一次都超过7天。”《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作者杨沐说,程相文等几代南繁种业工作者对事业执着坚守、探索创新,他们与海南人民一起长期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在潜移默化之中构成了一种海南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特有的精神品质,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将发挥作用。
执着 | “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2月11日,元宵节将至,王合香提前买来程相文爱吃的芝麻馅汤圆,“老家河南的元宵节过得非常热闹,蒸馒头、蒸花糕都少不了,但在这里得紧着照看作物。”
王合香说,过完元宵节,程相文会更加忙碌,15亩试验田的玉米进入授粉季,“他得从早忙到晚,一到玉米地就要待上七八个小时。”
微纪录片播出后,程相文收到很多家乡亲朋、同事的电话问候,大家在向程老表示钦佩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劝他多保重身体,别太劳累。程相文不停致谢,也告诉他们:“培育玉米良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南繁育种60载,程相文曾带领团队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0多项、培育出39个优质玉米品种,其中,“浚单20”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助力玉米大幅增产。
“希望媒体能推出更多像《守穗》一样的片子,关注南繁育种家。”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单正平认为,很多人对育种的事不了解,对育种家所知甚少,“他们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甘于吃苦,耐得住寂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端牢中国饭碗而奋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1月29日,程相文在崖州区南滨居实验田讨论实验材料生长情况。《守穗》拍摄团队供图
一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南繁史的缩影。在海南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数十年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等一代代南繁人离家守穗、俯身田野,箪食瓢饮、潜心研究,在艰苦的岁月里创造出一个个育种奇迹,为我国农业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春华看来,《守穗》这个作品通过镜头展现了“南繁人”的坚持、坚定与坚守,在平凡的感动中诠释了南繁“国之大者”的意义。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在观看《守穗》后也为之动容,他表示,程相文的生活正是种业人的真实写照,“这个春节,我们120余名科研人员坚守一线,80%的科研人员都忙着在地里授粉,希望选育出抗性更好、产量更优的玉米新品种。”
如今,每年有超过8000名像程相文一样的“候鸟”科技工作者来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由南繁基地培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研究生刘袁媛说,程老先生身上所代表的“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南繁精神,正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之中传承,“我们将在前辈的指引下,认真投身科研,勇于创新,为向种图强,推动种业振兴作贡献。”
(海南日报三亚2月11日电)
“培育玉米良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程相文
海南日报2025年2月12日A04版版面
总策划:曹健 张杰 罗清锐
执行总监:刘乐蒙
主编: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