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记录春天里跃动的自贸港
编者按
春天又来了,山河遍地是绿色。人们以奋斗为笔,以梦想之名,在前行中书写未来。
1月以来,海南日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报道,多路记者行走于乡间地头,深入到建设一线,穿梭于城市烟火,用心书写新气象新变化,报道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定安的一场村晚里,看到了升腾的好日子;在海口的“三港”,感受过海的畅快体验;在“双环”公路,领略趣游海南,山海互动;在海口老街探寻浓浓年味……
本期报道特选取5名记者今年春节前后在基层采访的所感所悟,见证海南自贸港的勃勃生机。
如果春节是一部大电影,它会有哪些关键词?
深入基层一线的记者眼中,这个春节,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海南日报客户端推出新春走基层回顾视频《暖春·海南》一起感受他们眼中的新春变化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我在海口跑春运
现在过海想走就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马志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曹马志在旅游公路施工现场采访。
春运以来,数次到海口港,眼前的海峡,还是那片海峡,但是新年的过海路已然焕然一新。这是我跑春运多年以来的直观感受。
和往年相比,旅客过海其实变化不大,进出岛的票一直是充足的。但是小车尤其是新能源车,以及货车过海的体验大为不同。“以前过海拼手速,现在过海想走就走。”在新海港、秀英港,和很多司机聊天,这是他们不约而同道出的心声。
同是跨越不变的海峡,今年春运过海路频频上新。新船舶——两艘专门运输新能源汽车的巨轮投用,单航次运能超过300辆,每天可保障超3500辆车辆过海,根据实际,还可以动态加开新航班;新通道——客车、货车过海各自单独设置专用通道,互不干扰且最大程度避开城市干道,另外,货车过海开辟了经由新海港二线口岸专用通道,进港全程走专用的高速公路;新航线——海南新开通马村港至徐闻港普通货车滚装航班,分担海口过海货车压力;新泊位——秀英港新增3组滚装泊位,并预备多个应急泊位,加快船舶运输进出周转效率……
这些港口可见可感的“新”,背后是幕后春运指挥体系的更新升级。春运以来,多次深度采访交通、海事、铁路、属地政府等单位,作为春运调度保障的“中枢”,他们建立健全更加紧密高效的运行协调新机制。部省联动更加紧密,交通运输部派驻前方工作组,聚合力统筹协调提升琼州海峡过海效能;琼粤桂联动更加密切,在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调度下,海南和广东、广西的交通运输、海事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成立琼州海峡春运工作专班;南北联动更周密,海口和湛江建立“一体化”琼州海峡春运服务保障体系。琼州海峡春运联合指挥部驻点新海港一线,常态化开展指挥调度。
对于海南春运来说,大雾天是直接影响春运“答卷成绩”的关键因素。春运期间尤其是假期,是每年琼州海峡大雾高频时节。记者数次实地探访发现,今年也出现多次大雾,港口虽然受大雾影响停航,但是得益于更加完善的“事前预警、事中组织、事后疏运”处置体系,尤其是今年严格执行货车、客车全预约过海机制,海南综合施策做好应急疏运、优化服务,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对过海车客的影响,全力减少等待时间,提升群众过海体验。
我在定安看村晚
红火日子在乡村升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豌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豌在晚会后和演出人员合影。(后排从右至左数第10位)
这个春节,我在定安县富文镇九所村,第一次认真地看了一场由镇村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村晚。
去之前,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抵达现场之后,穿过人群坐在台下,无论是节目的精心设置、表演者的活力状态,以及现场观众热烈的氛围,都不断让人逐渐沉浸其中,并为之动容——鲜活、生动、热烈、关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词语。
我看到一场朴素但真实动人的乡村工作服走秀。台上的人并没有走着专业的模特步,但是每个人都代表着乡村中的一种人:抱着文件夹的驻村工作人员,穿着救生衣、拿着救生圈的安全人员,拿着宣传册、身着红马甲入户宣传政策的宣传员……一场走秀,把视角放在展现乡村振兴背后的人,呈现着满满的对乡村的看见与关怀,直观地让人感受到有那么多不同职业的人,在守护着乡村的发展。
类似的,还有镇领导和干部的回顾展望、驻村工作队的祝福、11个村(居)的亮相……不少节目,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场想给所有人平台和机会的村晚,是一场镇、村、百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那么喜悦自信;每个人的动作,都是那么大方有力。此时此刻,她们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也从哺育者、操劳者的角色,转变为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女主角。
镇里小学生表演的情景剧、返乡大学生唱的歌曲……随着一场场演出的进行,现场气氛越发热烈,主持人也越来越放松,现场抛出很多有趣的梗,不断引发台下一阵阵掌声、笑声、欢呼声。在很多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当下乡村红火的生活状态、昂扬的生活面貌和乐观的生活期待。
最终,一场村晚演出了两个多小时,一共20多个节目,一直到深夜10点之后,众人才终于在合影之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从一场村晚,我看到了乡村的面貌被呈现,百姓的需求被尊重。变化背后,离不开近年来定安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九所村陆续经历了“厕所革命”、建立起县里第一家长者食堂等改变。随着定安乡咖产业的快速发展,九所村还打造九所会客厅、种子博物馆、食野餐馆,成为全县16家乡咖点位之一,为该村村民的生活注入了新动能。
而围绕着乡村环境的不断改善、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打造,定安的更多乡村也正在因为新业态、新产业的注入,呈现着新活力,其中的美也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和肯定。
我在海南跑旅游
山海间感受旅途脉动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右)在环岛旅游公路采访游客。
2025年春节期间,我一直“在路上”。沿着两条专为旅游而生的公路——环岛旅游公路与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开启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旅程。
驱车驰骋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又一次与火山海岸不期而遇。这条蜿蜒于琼西海岸的翡翠缎带,我虽已多次驱车途经,却总在转过某个弯道时,被猝不及防地惊艳到。
一路上,海浪声与椰林婆娑声交替入耳。我沿着环岛旅游公路,来到光村镇泊潮村。这个传统的渔村,在环岛旅游公路开通后,也迎来了“华丽的转身”,许多人慕名来赶海、海钓,村里新建的民宿、咖啡馆都在诉说着这个渔村的变迁。
公路沿线,村民的命运也正在被改写。
保亭七仙岭脚下,村民黄春莲在老宅的旧址上建起民宿。站在她家民宿楼顶,可远眺七仙岭、俯瞰保亭县城,绝美的雨林风光吸引无数来客。春节期间,在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的引流助力下,她家的民宿每天都是住客爆满。
“双环”公路的贯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旅游产业与服务“毛细血管”的延伸。
行车在环岛旅游公路上,我曾见到一辆“多巴胺配色”的大巴车,那是海汽旅行社的环岛旅游公路观光巴士。海汽集团“蹭着”环岛旅游公路开设的这个新旅游项目,让游客有了路旅融合的新玩法,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移动旅行体验。
这场旅程最触动我的,不是壮丽的风景,而是人与路的共生关系。它让游客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生态保护从“约束力”升华为“竞争力”。
眼下,“双环”的旅游发展潜力仍在不断释放,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继续更新升级旅游配套硬件。海南“双环”正在作答这个命题:如何既承载旅游腾飞的野心,又守护万物生长的诗意。
春节假期后,我回到环岛旅游公路的起点——海口。回顾我的旅途,两条公路如项链般环抱海岛。它们串起的不仅是山水,更是一位位旅游者的向往和期盼,一个个普通人的梦想与坚持。
我在海口老街买年货
人间烟火与年味“重逢”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曼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蔡曼良在拍摄视频。
“年味是什么?”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策划制作了三期“琼味做新年”系列视频。在设计脚本内容时,我们明确将“寻找琼式年味”作为视频的核心主题。在一期视频中,我选择到海口人无比熟悉的传统年货老街——博爱路取景拍摄。在这里,人间烟火与年味相互交织,浑然一体。
春节前的博爱路,已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不同的是,去年海口市对博爱路进行全面修缮升级,打造限时步行街。焕新后的老街区“修旧如旧”,两侧的建筑融入了灰塑工艺,颇显南洋韵味;绵延数百米的彩色灯笼和形状各异的花灯将街区装点得喜庆洋洋。除了本地采买年货的居民,博爱路的年货市集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费……“年味”就是如此“热气腾腾”。
如何寻找最地道的“海南年味”?东门市场门口经营着三个移动摊位的曼姐也许会告诉你答案,曼姐靠售卖年糕、辣椒酱、八宝饭等“海南风味”,已有十几个年头。
这些年,曼姐的主顾多了不少年轻人,面对这些对“做年”感兴趣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年轻顾客,她会不厌其烦给他们建议。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她的年糕口味里也加入斑斓、椰子等种类。“年味”许是这些刻在传统年俗里的文化密码,一代代传承,却从未被时光稀释。
今年的春联,我不打算买成品,决定走“定制路线”,当我带着拟好的春联内容在一家手写春联店停下脚步时,不禁被多幅春联内容逗笑了。店长老陆说,喜欢手写春联的顾客不少,很多人的文案颇具个性,他的“定制服务”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市场需求。除了传统的纸质春联,不少春联店里还“上新”了磁吸春联、手绘窗花、多次利用的年画等。时光流转中,那些藏在仪式感中的“年味”也在跟着我们的步伐迈向新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的呈现形式确实更丰富、表达方式也更多元。但中国人对寄托在春节里的美好希冀却从未改变。“年味”是老街里定时上新的人间烟火,是一场盛大的团圆,“过年”像一块慢下来的钟表,让我们从团圆里获取能量后整装待发。所谓“年味”,不过是“人情味”,有人在,年就永远鲜活。
我在“双环”公路当“特种兵”
“快”游海南精彩又有趣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心怡(中)和王迎春(右)与白鲸互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达延 摄
“两天半到5个市县拍摄,做不做得到?”1月24日,我和同事王迎春火急火燎地沿着环岛旅游公路与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以下简称“双环”公路)出发了,我们前往儋州、五指山、陵水、万宁、海口5个市县,开启我们“特种兵”拍摄。
时间紧,任务重,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快节奏同样能有精彩玩法——如果说慢节奏游海南主打一个“沉浸式享受”,那快节奏玩的就是浓缩和精华。这之间,“双环”公路就是串起精华的珍珠项链,让我们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一路直通”目的地。
1月25日,我们按计划到达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距离拍摄的码头还有一些距离,这个小镇“热腾腾”的人气让人震惊。众多体验疍家文化、游览南湾猴岛的游客挤满了新村镇,镇上的饭店坐满了操着各种方言的游客。
新村港“海上村庄”就更热闹了,数百户渔排彼此相连,“海上的士”载着我们穿梭其中,将我们带到疍家渔排海上民宿。这里有24间客房,“爆满”是常态——住在海中央,依海而立,听海入眠,这对任何“陆地居民”来说都太有吸引力了。
2021年,在新村镇政府的引导下,疍家人利用原有的养殖渔排改造升级成疍家渔排海上民宿,就地“转业”成为民宿从业者。如今在陵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讲述疍家故事的新方式,海上民宿、海上餐厅等别具一格的体验让省内外旅客慕名而来。
当然,吃上“旅游饭”是要讲方法的。海上民宿店长王湛杰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顾客就用餐问题咨询一位40多岁的疍家阿姐,阿姐回复的声音短促、音量大,引起顾客不适,于是向他投诉。
“海上风大,疍家人彼此交流时声音要洪亮、语调要简单。这种交流方式在遇到讲究服务的酒店住宿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王湛杰说。现在,疍家人正在积极学习转变待客方式,让游客从自己的笑脸和服务中感受海南的热情与温暖。
这样的笑容,除了洋溢在疍家人的脸上,一路上还多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在儋州,热情的白鲸饲养员把一桶小鱼递给我,告诉我怎样和白鲸一起玩耍;在五指山,一场“接地气”的“村晚”热闹非凡,当地人铆足了劲展示黎族苗族文化;在万宁,冲浪教练耐心地给我这个“冲浪小白”指导动作;在海口,我初次体验棕编和陶艺,就接受手艺人毫不吝啬的表扬和鼓励……
温暖、好玩、充实……2天半时间,我们沿着“双环”公路找到了这么多有趣的地方,在快节奏中,我惊喜地领略到了海南同样精彩的另一面。
海南日报2025年2月12日A03版版面。
总监制:林绍炜
监制:曹健 张杰
策划:罗清锐
统筹:黄敏
文案:傅婕
摄像:周俊延
视频剪辑、封面图设计:陈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