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负责人李媛:指尖“唤醒”沉睡文物
李媛正在修复文物。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子仪
近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已经闭馆休息,但展厅区域的照明却还未关闭,整个博物馆依然灯火通明。展厅里,李媛和博物馆的保护修复师们还在忙碌,逐个确认展出文物的情况。
李媛是一位“80后”,和文物保护修复打交道18年的她,如今已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负责人,管理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在万泉河畔保护文物,更是深度参与南海出水文物的修复。
在6号展厅里,李媛正为脱盐的文物换水。她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释,与出土文物不同,出水文物由于长时间的海水浸泡,文物会被海水中的各种盐分侵蚀,因此,出水文物首先要浸泡脱盐,达到一种稳定状态,才会做下一步的处理。“每件文物也需要根据器物的独特性来制订后期的保护规划。”李媛说,“大家对文物的用心程度,无异于女孩子对自己脸的爱护。”
每当经过5号展厅时,李媛总会不自觉在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前慢下脚步,多看一眼这个拥有着“新发型”的文物。这件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一级藏品和我们往常见到的修复文物不太相似,文物壶口保留了大块的珊瑚凝结物,如头纱般罩住壶口。
李媛解释,由于常年被海水浸泡,在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壶口沿及流部(壶嘴)附着的大量白色凝结物,遮挡了壶口部分的纹饰。她坦言,最难的莫过于自然地复原文物的形制和图案。“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寻找修复的依据,在得到专家的评估确认后才能实施修复。”
凝结物是水下考古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物随沉船一起深藏海底,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海洋环境的循环,海水中的物理、化学影响、生物活动都是凝结物形成的原因。如何处理凝结物成了修复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的一大难题。
“我们发现,它瓶身的花纹并没有被凝结物覆盖,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凝结物反映文物所处环境,具有特殊价值,因此不应全部予以分解处理。”李媛说,最后,修复团队在清除了瓶底的凝结物使其能放平稳后,修复师们没有对壶口的凝结物进行处理,保留了其出水后的原样。
“青花瓷在我国闻名遐迩,元青花更是达到顶峰,在发现海捞元青花之前,元青花仅有几百件存世,很是珍贵。”李媛说,随着西沙海域打捞上来了大量的元青花瓷器,自己不仅有幸能近距离欣赏到元青花的美丽,更是有幸将这样的美丽修复后向更多的市民游客展示。
近年来,在多家兄弟单位的指导帮助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助力超百件沉睡上千年的文物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重获新生。在李媛看来,文物修复的最大价值是保证文物的安全,保留它的原有形制,并且展示它的文物价值。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理念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这就是文物修复的意义所在。
李媛告诉记者,现在的文物保护修复有了很多先进仪器和高科技手段,但工作依然很枯燥,需要热爱才能坚持。被问到最喜欢哪件文物,她没有丝毫犹豫:“南海出水的文物件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