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你真的选对了吗?

热点新闻 6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成为了大家不可忽视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无糖食品逐渐成为了市场的新宠。无论是超市货架上的无糖饮料、无糖酸奶,还是烘焙店里的无糖饼干、无糖面包,这些打着“无糖”标签的食品都仿佛在向消费者传达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这些甜蜜的诱惑背后,无糖食品真的如我们所愿,是健康的盟友吗?还是只是另一个甜蜜的谎言?它们真的不会升高血糖吗?12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的医生,为大家揭开无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成为了大家不可忽视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无糖食品逐渐成为了市场的新宠。无论是超市货架上的无糖饮料、无糖酸奶,还是烘焙店里的无糖饼干、无糖面包,这些打着“无糖”标签的食品都仿佛在向消费者传达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这些甜蜜的诱惑背后,无糖食品真的如我们所愿,是健康的盟友吗?还是只是另一个甜蜜的谎言?它们真的不会升高血糖吗?12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的医生,为大家揭开无糖食品的神秘面纱,探索无糖食品背后的真相。

无糖食品的真相

杨萌医生介绍,无糖食品,通常指的是不含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传统甜味剂的食品。这些食品通过添加人工甜味剂来替代糖,从而降低热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糖食品就等同于健康食品。事实上,它们可能隐藏着一些“健康陷阱”,暗中增加了肥胖和患糖尿病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甜味剂可能干扰肠道菌群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体健康。此外,无糖食品可能含有高脂肪、高钠盐等不健康成分,以弥补因缺乏糖分而导致的口感不足。

“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包括饮料类、乳制品、烘焙食品、糖果类、无糖零食等。”杨萌说。

零度可乐、雪碧纤维+、无糖茶、无糖咖啡等饮料,主要依靠甜味剂来提供甜味;无糖酸奶、无糖奶粉这些乳制品虽然未添加蔗糖,但含有乳糖;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烘焙食品可能含有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糖果类产品则是使用糖醇替代传统糖分;还有无糖坚果、无糖薯片等无糖零食……

无糖食品,你真的选对了吗?

这些无糖食品,就像是减肥者的“安慰剂”,满足了大家对甜食的渴望,心里还能自我安慰:“至少我没吃糖!”但也可能成为大家健康道路上的绊脚石。

无糖食品与血糖

无糖食品,你真的选对了吗?

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来说,无糖食品似乎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其他“血糖刺客”,比如淀粉,它在消化过程中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而偷偷升高血糖。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烘焙食品虽然不含蔗糖,但仍然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的原因。

那么,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呢?李友佳医生给出了一些实用建议。

首先,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阅读成分表,避免含有高脂肪、高钠、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等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快速升高血糖。

其次,要注意替代品和碳水化合物。无糖食品中可能使用了糖醇(如赤藓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或其他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甜蜜素、苏甜)。虽然它们不会像糖一样影响血糖,但过量摄入也影响我们的代谢,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可能引起肠胃不适。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这些在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水平。

“适度享受美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李友佳说,要避免极端饮食,即使是无糖食品,过量食用可能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影响血糖控制。还要注意均衡饮食,增加纤维摄入,高纤维食品如全谷物、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减少对甜食的渴望,并有助于控制血糖。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锻炼、充足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持健康体重和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如何正确选择无糖食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呢?那就要像侦探一样,仔细查看成分表,找出那些可能升高血糖的“隐形糖”。

在看成分表时,首先要确认无糖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些无糖食品虽然不含蔗糖等添加糖,但可能含有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也会影响血糖。此外,还要特别留意是否含有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等能够升高血糖的成分。

其次,要看食品类型。不同类型的无糖食品在营养价值和健康影响上会存在差异。例如,无糖饼干虽然不含糖,但油脂含量可能较高,要谨慎选择。而对于无糖饮料来说,一些“0糖”饮料可能含代糖,如阿斯巴甜、赤藓糖醇等。因此,在选择无糖食品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看品牌和口碑。优先选择正规品牌的产品,这些品牌生产标准更严格,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也可以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来挑选适合自己的无糖食品。

因此,综合来看,无糖食品并不是健康的代名词,也不是血糖的“免死金牌”。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控制血糖的真正秘诀。”杨萌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来说,无糖食品不能随意大量食用,需综合考虑食物的升糖指数及个人的血糖状况。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糖食品可作为减少糖分摄入的选择之一,但不能因“无糖”标识而忽视整体的饮食均衡与健康习惯养成。(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沐妍)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62008.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