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翰墨丨明代信札——“诗”的风雅事

热点新闻 1
《海南日报》(2024年11月25日B09版) 作者李玉萍 相较于正史和诗文集,古人信札里的文字往往通俗晓畅、直抒胸臆,读其信如见其人。此类信札鲜活地呈现了人们的日常交往,也记录了不少充满趣味的小事。古代读书人大多喜好吟诗作画,以钻研艺事、唱和诗词为雅事。在大量的明代信札里,文人墨客们不仅谈论衣食住行,表达问候关爱,还经常涉及书画题跋、求诗、评诗、唱和等内容。 沈周《致唐寅书札》。资料图 沈周《致唐寅书札》 催交和诗显老成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沈周在《致唐寅

《海南日报》(2024年11月25日B09版)

作者李玉萍

相较于正史和诗文集,古人信札里的文字往往通俗晓畅、直抒胸臆,读其信如见其人。此类信札鲜活地呈现了人们的日常交往,也记录了不少充满趣味的小事。古代读书人大多喜好吟诗作画,以钻研艺事、唱和诗词为雅事。在大量的明代信札里,文人墨客们不仅谈论衣食住行,表达问候关爱,还经常涉及书画题跋、求诗、评诗、唱和等内容。

玉见翰墨丨明代信札——“诗”的风雅事

沈周《致唐寅书札》。资料图

沈周《致唐寅书札》

催交和诗显老成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沈周在《致唐寅书札》中这样说:“向求和篇,昌国已蒙翌早即相付,独足下迟迟,盖欲覃思出类也。昨已一速,今再速之,幸勿空返。不空。老友沈周再拜。子畏先生足下。”这是沈周写给大才子唐寅(字子畏)的一封索诗信札。

此信内容很简单,就是沈周催唐寅交和诗,但透过短短的几十个字,可窥见两人的性格特点和两人关系之密切。沈周老成、儒雅,唐寅慵懒、不拘小节。沈周在信中叠用“迟”字,并提到“一速”“再速”,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体现了其驾驭文字的功力。信中提到的“昌国”即徐祯卿,他和唐寅均名列“吴中四才子”。

沈周书法深受黄庭坚影响,结体讲究,中心紧,四周放,笔画对比效果明显,出锋气势足,颇具黄庭坚式“长枪大戟”的气韵。此信札字体为行书,注重字的大小搭配和变化,粗细浓淡的变化大,落笔自然流畅。运笔偶有波折,整体上更显方硬凌厉而不激,表现手段丰富。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大方,线条铦锐锋利。这封信札整体上风神潇洒、动静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字上半部分比较平正,显静,下半部分更为舒展,显动。

沈周像。资料图

沈周是明代的大书画家,早年以诗名为世人所知。据说,他15岁时就能作百韵诗,时任南京户部主事的崔恭让沈周作《凤凰台歌》,他援笔立就,文采飞扬,时人赞其有王勃之才。沈周一生过着田园隐居式的生活,居家读书,吟诗作画,游于林泉之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安闲,从未应科举征聘。他的画风拙厚雄强,在黄公望、吴镇之后,开一代风气之先,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为吴门画派重要的奠基者和开启者,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首”,在中国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不仅绘画功夫了得,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合苏轼、黄庭坚之长而自成严谨刚健之面目”,与绘画相得益彰。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在《艺苑丛话》中说:沈石田(沈周号)书画为有明一代大家,年又老寿,故墨迹流传甚广。《明史》记载沈周“字仿黄庭坚”,与其同时代的书家王鏊亦称:“书法涪翁(黄庭坚号),遒劲奇倔。”

沈周《致祝允明札》。资料图

沈周《致祝允明札》

评诗不吝溢美之词

上海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遗我双鲤鱼”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展,展出了一件书法作品——沈周《致祝允明札》,读罢这封信札,让人觉得颇为有趣。信札大意为:捧读了您的大作,妙句令人惊叹,其水平简直可以说超过了唐代的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啊,真是太羡慕了;但“缠头之赠恐是虚语”,才给你这么一丁点酬劳,我只能“呵呵”一笑了。在信札中,沈周对后辈祝允明的新诗评价极高,赞不绝口,甚至将其与唐代的大诗人作比较,语言随性诙谐。在提到酬劳时,他用一个接地气的“呵呵”抵去了尴尬。在古代,“缠头之赠”一般指艺人表演结束后,邀请方或观众给艺人的礼物或酬劳,后泛指各类酬劳。笔者推测,沈周所说的“缠头之赠”,应是请托祝允明写诗随信寄付的稿酬。

沈周《致祝允明札》字体为行楷,结体瘦长,枯中寓厚,涩中带秀,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笔法上灵活多变,笔势轻松灵动,流畅自如,与字的结构和谐统一。结构布局自由散淡,又不失严谨和均衡。书法家根据书写的内容调整笔触的粗细、运笔的快慢,用点表示叠字,更显轻松自如。这件书法作品整体风格典雅自然,有着很强的文人气息。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亦擅诗文。他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苏州,小时候常寄宿在外公徐有贞家,书法受其影响甚深。祝允明倡导延续发展北宋尚意书风,他整合吸收黄庭坚草书和唐代“颠张醉素”草书之精华,形成了一种新式草书图样,并使之成为明代草书的典范。

玉见翰墨丨明代信札——“诗”的风雅事

聂大年《烦求帖》。资料图

聂大年《烦求帖》

求诗唱和意明了

《烦求帖》是明代文学家聂大年写给老朋友“从理”的一封短信。全文为:“烦求足下士亨郑公三诗书之于册叶上就用。图书一二日望付下为感。昨夕瑶夫(郑公即郑环的字)处小酌,亦有拙作,乞取和之。大年拜。从理老友。”这封信的大意是:聂大年向友人求三首诗,称自己在郑环处小酌时写了诗,也请友人和之。信的内容简洁明了,呈现了聂大年与友人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的一个片段。此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聂大年的生活情趣,即充满了诗书清香,常以诗会友,沉浸在交友、写诗、小酌、唱和的闲适中,怡然自得。

《烦求帖》为行书字体,纵22.6厘米,横33.8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聂大年写此信看似随意,实则笔沉墨酣,笔力湿润宽和,颇有些唐代书法家李邕宽厚、温润的书法风格。聂大年承袭唐人大气书风之余韵,有效弥补了明初以来书法秀逸靡弱之不足。细细观品,此信札颇有庙堂之气,端庄肃穆,用笔圆转稳健,线条骨肉均匀,墨色饱满浓郁,转折处多以圆代方,呈现出中和之美和淳厚方正的古典风格。这种风格并非机械地临摹得来的,而是聂大年精研古法后进行自主创新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从整体看,聂大年的书法技艺在这封信札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展现,此信札称得上是他的一件书法代表作。

聂大年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书法家,其书法先学欧阳询,后学李邕、赵孟頫,落墨不凡。他以擅长填词著称,其诗文流传于江南一带,常为人们所称颂、珍藏,有人称赞他的诗作为“三十年来之绝唱”。他以诗入书,学书与学诗双管齐下,两者皆得清韵,书法的气韵、线条的流转,如水到渠成般和谐、通畅。聂大年曾任翰林侍书、中书舍人,从这两个职位亦可看出皇帝对其书法造诣和文字功底的认可。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6222.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