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观察|再造一个“海上海南”VS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海南如何“既要又要”?
南海网记者 周静泊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提出要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如何在向海洋要生产力、求增长点的同时,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护好海洋生态?在2025年海南省两会上,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围绕发展与保护这两大关键词,直言不讳提问题、畅所欲言提建议。
资料图:技术人员在记录“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水上生产组块吊装。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绘就海洋经济路线图
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2024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海南在新起点上推进更高水平海洋强省建设,立下了“向海图强”的新目标——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核心,以自主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到2035年实现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海洋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一半。
新的一年,朝着目标迈进的海南,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
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重点发展“5+4+2”现代海洋产业。
海南省海洋厅党组书记、厅长李东屿。记者 李昊 摄
“向海洋要生产力,要的是以深海高端智能装备为主的新质生产力;求增长点,求的是能大幅提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增长点。”1月16日上午,在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厅局长通道”上,海南省海洋厅党组书记、厅长李东屿透露,海南将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按照物联海洋、孪生海洋、智能海洋、深海智造“四步走”路线图,建设集数值仿真测试、水池模型测试、深海实体测试“三位一体”的深海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并谋划“三深协同”的大科学工程计划,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建设成为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和优势的国家级深海测试中试和产业应用转化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同时,海南将按照“以应用带创新带产业”原则,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开辟“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新赛道集聚深海特色未来产业集群。
资料图: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挖掘“蓝色宝藏”大潜力
“蓝色经济”在海南,的确潜力无限。
202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达10.4%。
如何才能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更好地释放发展活力,激活产业动能?在两会现场,代表委员的“金点子”一如泉涌。
海南省政协委员许惠平在界别联组会议上发言。记者 曹志 摄
向海图强,海南要坚持科技兴海,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海南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许惠平提出,应以深海研发为牵引,打造海洋科技和工程装备国际中心。致公党海南省委会也向大会建议,海南应以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建立压溶气开发体系,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科技领军企业设立专项基金,以尽快突破压溶气勘探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难题,并探索海上天然气与绿电、碳封存示范项目建设。
海南省政协委员毕红玲。记者 曹志 摄
向海图强,海南要坚持产业强海,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海南省政协委员毕红玲建议海南应加大对渔港、码头、冷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补齐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渔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捕捞设备和加工工艺,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渔业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渔业生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好地加快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打造“蓝色粮仓”。
资料图:乐东龙栖湾海洋牧场起获300万斤大鱼。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向海图强,海南要坚持开放活海,深化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民革海南省委会建议,海南应努力开拓保税原油中转新市场,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原油运输公司开展以海南洋浦港为国际中转港,到内地各港口之间的运输业务。
资料图:文昌木兰湾沿海的风电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守护绿色生态好“家底”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向海图强,也要坚持生态护海,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南省政协委员向玲。记者 曹志 摄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涉及海洋的经济活动愈发活跃,势必会给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带来一定压力。”海南省政协委员向玲直言,在陆域方面,国家和海南省级层面已构建较为完善的损害赔偿法规制度,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对此,海南应加快研究起草海洋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法规制度,出台相关的专项地方标准和指南,并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机制,推动案件办理实践。
农工党海南省委会经充分调研后,也提出了建立健全海洋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制度、全省海洋环境风险动态监管平台和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议,尤其应加强港口船舶溢油、危化品泄露等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建设,让海南在应对海洋突发环境事件时,响应更及时、决策更有力。
“我们应制定科学的低效用海评价体系,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项目进行评估,识别低效用海区域,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海南省政协委员李晟表示,有了评价体系后,海南可根据低效用海评价结果,调整海洋资源配置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高效用海区域流动,同时建立起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退出的低效用海区域,应给予一定的生态修复支持。在这过程中,政府和社会智库可以形成合力,加大低效用海退出机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