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博物馆“寻蛇记”

热点新闻 6
■ 刘亭亭 金龙腾飞,灵蛇报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蛇在十二生肖中的排序紧随龙后。在传统的民俗传说中,有龙是蛇变化而来的说法,因此生肖蛇也被称为“小龙”。蛇与龙是古代艺术品上比较常见的动物形象。在古代青铜器、印章和陶俑等文物上,我们都能看到蛇的身影。 青铜器上的蛇纹 商周时期不少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是以动物为创作题材的,其中有不少是蛇类。青铜器上的蛇纹,既有卷尾探首的小蛇,又有似在水中游走的长蛇,还有一类甚为奇特,呈圆形蟠伏状。

■ 刘亭亭

金龙腾飞,灵蛇报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蛇在十二生肖中的排序紧随龙后。在传统的民俗传说中,有龙是蛇变化而来的说法,因此生肖蛇也被称为“小龙”。蛇与龙是古代艺术品上比较常见的动物形象。在古代青铜器、印章和陶俑等文物上,我们都能看到蛇的身影。

青铜器上的蛇纹

商周时期不少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是以动物为创作题材的,其中有不少是蛇类。青铜器上的蛇纹,既有卷尾探首的小蛇,又有似在水中游走的长蛇,还有一类甚为奇特,呈圆形蟠伏状。

商晚期邑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卷尾探首的小蛇纹多见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为次要纹饰与兽面纹等主纹相配。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的商晚期邑鼎,其颈部就饰有蛇纹一周。这些小蛇身体呈S形,伏地向前,口部吐出蛇芯,铸造甚为精美。同向排列的小蛇们一个挨一个环颈一周,一起卷尾探首前行的形象甚为可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蛇年春晚的吉祥物小蛇“巳升升”,其设计灵感中也有青铜蛇的文化元素。“巳升升”憨态可掬的眉眼,出自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蛇的臣字目和歧羽纹。这件三星堆青铜蛇文物整体就是一条长蛇的形象,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铸造完成后再以铆嵌连接成形,体形硕大,尾巴卷起,造型极为写实。蛇身饰以菱形鳞甲,背部有镂空的羽翅,可能三星堆的先民是想赋予其飞天的神力。另外,从蛇腹等部位的环钮看,专家推测此青铜蛇可悬挂起来供古人膜拜。

西周盘蛇形器(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最有意思的蛇形铜器应该是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的一件盘蛇形器,这件文物应是早年从我国流失到美国的西周青铜器。此蛇形铜器整体呈圆形,蛇头盘在中心,蛇身由内向外呈螺旋状蟠伏,与现代的蚊香造型极为相似,3000余年前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实让人惊叹。这样一件奇特的铜器究竟作用为何,难道仅仅是西周贵族观赏时所用的装饰品,或是古人特殊发型的束发器?抑或是某一大型器物上的嵌饰,那其所饰物品想必极为华美。故宫博物院2025乙巳蛇年藏书票的封面图案,就是一条金光闪闪的盘蛇,其设计灵感明显就源自这类西周盘蛇形铜器。

蟠伏青铜蛇纹还出现于河南博物院藏的国宝文物商晚期鸮尊上,其翅膀前端就饰以蟠伏蛇形。此蛇身上遍布菱形和三角形的鳞片,尾部伸向后段成为鸮尊羽翼的一部分,以蟠蛇表现鸮尊的翅膀关节,取物补形,设计可谓巧妙。

吉祥寓意与始祖形象

与龙一样,蛇在古代也被视为吉祥和延年的象征之物。《诗经·小雅·斯干》有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古人认为梦中遇到虺蛇是生女的吉兆。曹操有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借用螣蛇与神龟长寿的传说。《史记·高祖本纪》载秦末刘邦曾“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而刘邦为“赤帝子”(赤蛇之子)。刘邦后来称帝,这里的蛇自然有龙的隐喻。

海南周刊丨博物馆“寻蛇记”

另外,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记载,张承之母孙氏怀他的时候,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忽见有长三尺的白蛇腾入舟中。第二天,邻里间传言昨天看见张家有一白鹤飞升入云。卜人告之,此吉祥也,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子孙当贵。后来张承出生,位至丞相、辅吴将军,年逾九十,这便是蛇、鹄的吉祥之说应验了。

伏羲女娲图(新疆博物馆藏)

古人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屈原《楚辞·天问》有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在这样的观念下,文物中经常出现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形象。1959年至1960年,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县阿史塔那村北区挖掘了40座“十六国至盛唐时期”的古墓,其中很多墓室中都陪葬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的绢画或麻布画,这种陪葬人类始祖绘画的习俗,可能与古人在生命终结后渴望再次回到生命之初的希冀有关。

海南周刊丨博物馆“寻蛇记”

唐青瓷蛇生肖俑(湖南博物院藏)

在山东武梁祠所存的画像石中,也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蛇尾相交的形象。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顶端亦有一位人首蛇尾的天神形象,其位于帛画上部的核心位置,据推测就是传说中造人的女娲神。

民俗文化中的蛇形象

蛇的形象长期活跃在古人的民俗生活中,十二生肖和玄武形象中都有蛇的身影,由此也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物。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蛇常与其他生肖动物被制成陶俑陪葬于古人墓中,即十二生肖俑,这种风气在隋唐时期尤为兴盛。湖南博物院就收藏了多件蛇首人身的陶瓷俑。这些陶瓷俑既有素胎的陶俑,亦有青瓷制作的瓷俑。以其中一件青瓷陶俑为例,蛇俑身着唐代文官衣饰,上穿交领宽边阔袖衫,下着高腰曳地长袍,双手曲拱于腹前持一象笏,双腿盘曲坐于方座之上,极似古代文官上朝的模样。还有一件陶蛇俑的头部刻有“王”字,一般虎类文物才有这种刻字,其代表的寓意还有待考证。

除了单独表现蛇纹的器物,还有一种与蛇相关的神兽也时常出现在文物上。

汉代玄武瓦当(河南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四象”的说法,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其中的北方玄武被认为是龟与蛇合一的动物形象。以玄武为题材的文物数量众多,像汉代壁画和四神瓦当等文物上就经常出现玄武的形象,一般是一条长蛇围绕在龟身上,这与当时的神仙信仰和谶纬学说密切相关,并影响至后世。

明代鎏金铜玄武(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代,明成祖朱棣将玄武信仰推向全盛。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铜玄武便是朱棣命匠人铸造的,此物通体鎏金,以分块模铸组装而成,蛇身从龟腹绕过,蛇尾与龟尾相互缠绕,蛇头耸立向下俯视,龟首朝后仰起,呈现出龟和蛇四目相对的形象。这件文物是从武当山移至博物馆内的,其原址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端的太和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顶铜殿。

根据古代“四象”的说法,玄武镇守北方。朱棣称帝前便是镇守在大明北方边境的燕王,故而他对玄武情有独钟。后来,朱棣将国都北迁至北京,修建规模宏大的紫禁城,紫禁城北门也被命名为玄武门。到了清康熙年间,因康熙帝名为玄烨,为避讳“玄”字,才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蛇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诸多文化内涵,它是龙的前身,是人类始祖的形象,是神兽玄武的一部分。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它又深深融入人们的民俗生活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人与蛇的牵绊,都被记录在文物中。它们承载历史,不断诉说着人类与蛇的故事。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63713.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