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观察|海南昌江:从“黑灰”向“蓝绿”加速转型
新华网海口1月24日电 题:海南昌江:从“黑灰”向“蓝绿”加速转型
新华网记者 曹滢
昌江的木棉花就要红了。
每年二、三月份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木棉花盛开的时候。“春赏木棉红”,意味着昌江全域全季旅游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座位于海南岛西岸的老工业基地,曾经深受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之痛。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昌江积极探索,打破路径依赖,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走出了一条从“黑灰”向“蓝绿”的转型之路。
航拍昌江木棉和梯田。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新”上寻突破,在“治”上下功夫
昌江是海南水泥、铁矿石的主产区,铁矿石产量占全省100%,水泥熟料产能占全省97%。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昌江为海南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铁矿资源趋于枯竭,水泥价格一路走低,露天矿山满目疮痍,固废尾矿堆积……面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迫切要求,昌江转变发展思路,做强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昌江核电二期项目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正在建设。两个项目正式投产后,海南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依托核电优势,昌江高质量建设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引、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
“玲龙一号”建设中。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电池级碳酸锂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核心原材料。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行者”采用自主研发提锂技术,从源头上降碳减排;在工业“三废”处理上做到尾气达标排放、尾渣资源化利用、尾水循环利用。与传统工艺相比,这套技术有较为显著的环保优势。公司计划在产业园内5年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8万吨的碳酸锂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预计88亿元。
2024年,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生产总值95亿元。至2024年12月,园区入驻企业177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2家,园区企业全口径税收7.81亿元,为昌江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转型,要在“新”上寻突破,也要在“治”上下功夫。昌江的老工业基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造升级矿石采掘、水泥制造、建材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关系到这座城市未来能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就业和生计。
由于历史原因,昌江成为海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产地和尾矿堆存地。2019年,昌江被列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2022年4月,昌江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名录。借助这两个项目契机,昌江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去存量,一方面减增量。
面对3亿多吨的尾矿废石,昌江引进了10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一批新型环保建材项目相继投产,大大提升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2024年,昌江铁矿废石尾矿综合利用规模达到1100万吨/年,大宗固体废物利用产值达5.2亿元。
华润水泥三号水泥窑南侧兴建了一座建筑垃圾消纳场。在这里,建筑垃圾“回炉再造”成为再生混凝土,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庆介绍,消纳场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25万吨,混凝土30万立方米,年产值1亿元。这家公司的碳捕集利用项目、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和危废项目也开工建设。昌江三家水泥厂均依托自有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危废、飞灰生产线改造。
石碌铁矿固废尾矿被运送到尾矿全量化利用生产线,变成碎石、机制砂、铁矿石、尾泥等,广泛应用于建材领域和钢铁生产领域。智欣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在这里每年能处理约300万吨固废尾矿。
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无废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固废产⽣量最⼩、资源化利⽤充分、最⼤限度减少填埋量。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对200万吨/年贫矿选矿厂实行悬浮磁化焙烧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处理约230万吨贫矿,使铁回收率由过去的60%提升到85%以上,尾矿量由原来的每年114万吨减少到28万吨,且可以被下游水泥企业和建材生产企业直接利用。
坐落在昌化江畔的芸红岭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岩矿,由于多年开采爆破,这里一度山体裸露、滚石堆积。相关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矿山整治、恢复治理。他们从昌化江引水,灌溉山坡上种下的树苗,同时也向采场和车间喷淋降尘。2021年7月,芸红岭矿山入选海南省绿色矿山名录。
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说,昌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选择了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通过取缔落后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提标改造污染治理设施等措施,基本解决了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中的环境要素瓶颈问题,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向“绿”图强,向“新”图强,昌江努力推动着“百年矿都”蝶变。
昌廪食,瓜果香
地处海南岛西岸的昌江依山面海,光照充足,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昌江果农采摘芒果。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昌江深入挖掘山海资源禀赋,聚焦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公用品牌“昌廪食”建设,芒果、凤梨、菠萝蜜、地瓜、乌烈羊等“十大特色种养业”渐成规模,带动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
在一般人认知中,哈密瓜是我国西北尤其是新疆的特产。事实上,在中国南方也有哈密瓜种植,且大多集中在海南岛。昌江海滨滩涂沙地面积广,尤其适合反季节种植哈密瓜,填补冬季果蔬市场空白。
在海尾镇五大村的哈密瓜种植大棚中,成熟的阿鲁斯网纹瓜外形精致优雅,果香清淡宜人,口感绵软甜糯。这种瓜被誉为“蜜瓜中的爱马仕”,是海南果鲜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昌江分公司引种并经过长时间改良繁育出的优质品种。这家企业在海尾镇和昌化镇共种下600亩蜜瓜,经过移苗、授粉以及3个多月的生长期,在冬天来临之际“瓜熟蒂落”,被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饭店和精品商超。
公司总经理邹剑虹介绍,阿鲁斯网纹瓜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瓜品,一根藤只能留下一个瓜。按一个瓜地头价60元计,一季亩产800至1000个,每亩效益可达5万余元。一年可以收获两茬,预计两个基地今年冬季销售额能达到6000万元左右。
在十月田镇塘坊村乌烈黑山羊全产业链育种场里,现代“羊倌”每天早上8点把羊群赶到放养区,羊群在这里自在地吃百草、晒太阳。直到太阳落山,“羊倌”才赶着羊群回圈。
乌烈羊被称为“海南西部山珍”,其肉质鲜嫩、纯净而无膻味。在昌江,每到重要节日,家家户户有吃羊肉的习俗。在传统农牧业生产格局下,乌烈羊和大多数农产品一样,受制于产量小,规模化率低,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市场供不应求。
为了破解这种困境,昌江整合资源资金,建立乌烈羊育种场、育肥场等,通过现代化的饲养管理技术打造乌烈羊全产业链,同时带动养羊大户规范饲养,让乌烈羊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快速发展之道。目前全县羊存栏约有2.4万只,年产值约4400万元。
昌江海洋发展区面积超1000平方千米,向海发展潜力明显。昌江海尾智慧渔业产业园是海南现代渔业产业化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期项目于2023年4月投产。园区室外池塘养殖着珍贵的龙胆鱼、清水石斑鱼、红瓜子斑鱼孵化品。昌江还积极引入农业科研企业建设种质研究所,大力发展水产南繁种业,已成功引进珍宝蟹、海马、红虾等新品种进行繁育。
2024年,昌江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78.42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到2025年,昌江的养殖产量将达7.67万吨,渔业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昌江是海南建置最早的郡县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昌廪食”,取自《史记·管仲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的“仓廪实”谐音,寓义昌江富足而文明,寄托着昌江县委县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这片土地上丰饶物产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全球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长臂猿数量只剩下不到10只。1980年,霸王岭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经过几代人近40年的接续努力,海南长臂猿数量现在达到7群42只。
为养护好海南长臂猿的家园,近年来霸王岭片区不断修复提升栖息地质量,补植乡土树、开辟生态廊道。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面积至少扩大了4000亩,多片适宜栖息地连通,为种群扩散创造了条件。
对长臂猿的保护同时也让其他物种受益。近5年来,国家公园共发现新物种5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海南长臂猿。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霸王岭分局乌烈管护站的护林员庞梅兰管护着4000多亩林地,她每天骑着摩托车进山,背着水壶、干粮和砍刀翻山越岭、爬树修枝,独自面对毒蛇、蝎子、蚂蟥、野蜂。巡林除了检查林区有没有被偷垦毁林,还要帮助科研单位落实观察监测的许多任务。
庞梅兰在护林员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她的丈夫也是一名护林员,女儿正在攻读林学硕士研究生。霸王岭的护林员们就像一棵棵大树,扎根雨林,守望青山。
良好的生态不仅是昌江推动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昌江群众赖以生存的“饭碗”。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文局副局长曹传龙介绍,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昌江大力培育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
位于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是昌江最边远的一个乡镇。过去,这里仿佛世外桃源,鲜为人知。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下,2018年昌江启动“黎花里”文旅项目,在王下乡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一些曾经不通车、不通电、不通网的黎寨,有了民宿、农家乐,可以举行攀岩等体育赛事活动,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昌江着力打造全域全季旅游品牌;黎族的制陶工艺、黎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激活文化消费和旅游产业的原生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美丽昌江,必然要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城乡环境“绿”起来,让海洋生态“蓝”起来。
从“黑灰”到“蓝绿”,山海黎乡的底色渐渐清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治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生态环境向好,生态产业见效,昌江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绿色转型之路上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