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过年很“家乡”②|跨越国界的春节眷恋:新加坡与日本的年味地图
编者按: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春佳节。在全球化浪潮中,春节不再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世界共同欣赏的文化盛宴。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携手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即日起为您呈上《海外过年很“家乡”》系列报道。我们将探寻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生如何在异国他乡复刻浓浓的年味,感受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与传承。一道道被端上桌的中国菜,不仅是饱含家乡味道的年夜饭,也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来,跟随我们的文字和镜头,跨越国界,共同品味春节的多样魅力吧,让我们一起聆听海外新春的动人故事,在“家乡味”里找寻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南海网记者 袁玉龙 实习生 马康奇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春节,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共同欣赏的文化盛宴。今年,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春佳节,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留学生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复刻着浓浓的年味,传递着对家乡的眷恋与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新加坡和日本,聆听黎权鋆和王曼贺在海外的春节故事。
黎权鋆:春节是团聚的时刻
黎权鋆是出生在新加坡的第三代海南琼海人,如今在新加坡和海南都有投资项目。身为新加坡入华投资集团总裁、香港丰亿集团合伙人,他平日里工作繁忙,但春节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春节,在他心中,是与家人、亲戚和朋友团聚的最好时机。他笑着说:“平时都在各地奔波,只有春节能静下心来,和大家好好聚聚。” 春节期间,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大年初一,亲戚家的晚辈和孩子们会来拜年,家中一片欢声笑语;初二,他会前往亲戚家,向长辈们送上新春祝福;初三则投身大型社团活动,与更多人共庆佳节。
黎权鋆在大年初三参加大型社团活动,与更多人一起庆祝新春佳节。受访者供图
在采购年货方面,黎权鋆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表示,过年期间采购的人太多,很难买到好的年货产品,除了蔬菜,他们都会提前一两周到新加坡的超市或湿巴杀(新加坡买生鲜蔬菜的地方)做好采购。在新加坡,很多蔬菜、华人烹饪用的调料以及食品都从中国进口,价格相对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也不算贵。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熟悉的食材,让他能在舌尖上找到家乡的味道。
黎权鋆(右一)在大年初三参加大型社团活动,与更多人一起庆祝新春佳节。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黎权鋆也有了更深的感触:“首先要祝贺春节申遗成功,在我们华人心中,春节一直是最重要的节日,申遗成功代表着我们华人被国际重视和认可,也反映了中国现在的强大和国际地位。”
黎权鋆在大年初三参加大型社团活动,与更多人一起庆祝新春佳节。受访者供图
王曼贺:“黄灯笼辣椒” 与 “海南粉” 里的乡愁
在日本,海南同乡会会长王曼贺同样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今年,他组织了一场小型聚餐,邀请老乡们到餐厅相聚。
王曼贺说:“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以往我们同乡会一般在新年举办年会,春节期间没有特别的安排。但今年意义非凡,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年,为了庆祝,我特意组织了一场小型聚餐,邀请一些老乡到餐厅相聚,大家一起感受这份喜悦,也在异国他乡延续春节的热闹氛围 。”
日本海南同乡会会长王曼贺组织聚会,邀请老乡共贺新春。受访者供图
餐桌上,两道美食格外引人注目——海南粉和海南黄灯笼辣椒。王曼贺笑着说:“海南粉是我们海南的特色美食,而黄灯笼辣椒则是经典调料,我觉得少了它,粉的味道就不对了。” 他拧开黄灯笼辣椒酱瓶盖的动作,像是打开一封来自北纬20°的家书。
在日本,采购中国及海南的食材十分方便,超市里海南粉、河粉、白切鸡食材,以及春光生产的点心、芒果干等小零食应有尽有。这让身处异国的他们,能随时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然而,日本不过中国农历春节,期间人们依旧正常工作学习,没有国内那种浓浓的年味。为了营造春节氛围,同乡会每到大年初一,就会在老乡群里发起“红包雨”,让大家找回儿时领红包的喜悦心情。王曼贺感慨:“尽管环境不同,但我们通过这些方式,维系着对家乡的思念。”
文化交流:连接家乡与海外的桥梁
黎权鋆在新加坡推动海南与新加坡的交流合作,王曼贺在日本组织同乡会活动,身处异国他乡,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搭建着文化桥梁。
黎权鋆提到,近年来海南发展迅速,他常将家乡的新变化分享给新加坡的亲友,“希望更多人了解今天的海南”。王曼贺组织的聚餐更是成为同乡们分享生活、倾诉乡愁的窗口。
谈到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两位受访者的回答隔海共振。黎权鋆认为,申遗成功是对华人文化传承的肯定,“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王曼贺则强调,这让海外华人更加坚定地传承文化,“春节不仅是记忆,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此刻,当新加坡肉骨茶的热气裹着海南胡椒的辛香,当日本中餐馆的海南粉里藏着黄灯笼辣椒的炽烈,当全球超市货架摆满"中国味、海南味",舌尖上的乡愁,正将文化认同凝聚成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
总策划:牛晓民
总监制 :周元
监制:陈书焕
策划:纪燕玲
统筹:胡诚勇 陈正毅 王景瑄 周圣涛
记者/文案:袁玉龙
外联:袁玉龙 王定斌
剪辑:陈永娴
包装:颜乐驰
实习生:马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