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AI样板:教培的不同环节怎么被改写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见实 作者:见实,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三天内,使用AI的销售人员蓄客总数42个,70%以上(24个)是新引流客户。
使用AI智能问答后,转人工会话量减少了40%,99%的对话都能在10秒内得到回复。
应用AI批改作业后,老师们批改到凌晨两点也只能完成24%的作业,晚上10点前就能100%完全反馈,并且无论普通作业、作文还是英语作文,批改效率都提升了一倍。
……
这是在见实联合数家在线教育巨头共同发起的“AI*教培的化学反应”闭门主题私享会上,参会嘉宾们分享的数据。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仍然有朋友们追问当天会议的细节。现场的分享中,来自不同教培团队的嘉宾们,分别展开了团队运用AI在销售、客服、产品、技术、运营等等不同环节上的运用,以及取得的效果。
本文即是对闭门会议部分嘉宾精彩内容的部分摘要,当然,因为现场闭门的缘故,我们对分享做了匿名处理,也只节选了部分。
在2025年,见实将会发起更多细分行业的闭门会议和私密饭局、游学和主题私享会,欢迎加入见实会员一起。如在稍后的3月,就将有两天聚焦增长的私域开年大会在广州进行,还有20多场第一批游学也将开始次第展开。现在,让我们回到会议现场,听听从业者的实际操作中,AI是如何一点一滴提升一个行业的效率,如下,enjoy:
01
已具备上下文判断和支撑能力
在教培行业有一个过程指标叫蓄客,指客户大概率会续费但还未续费。我们在完成AI训练后的三天内,使用AI的销售人员蓄客总数共42个,其中AI参与协助的有33个,占了78%,70%以上(24个)是新引流客户。更惊人的是,在AI协助下,新销售完成了8个业务成单,AI 不仅参与度高达100%,而且平均每个客户大概生成了50-60轮对话。这侧面表明,AI已具备了很强的上下文判断和支撑能力。
怎么做到的呢?围绕影响销售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解决客户顾虑和推动销售进展,让AI在这两个板块发挥辅助作用。总结下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客户驱动的MOT。客户在与销售聊天过程中,很有可能需要销售去推断顾虑、需求。比如觉得课程难、时间不够、认为自学就能完成,或者觉得课程价格贵等。
使用AI后,销售人员聊天工具的侧边栏有一个即时辅助窗口,它会持续爬取、加工和推理,分析出目前客户的疑虑所在,提供多种可行的解决思路,并根据对话生成最终回答话术。
如果客户画像缺失,AI会基于大模型的思考,告知应该探查哪些画像信息,以及在什么时机询问客户相关信息。简单来说,AI会摒弃那种连续追问的方式,在与客户对话推进过程中,适时补充提问。
例如,“为了老师能更好地给您提供对应的资料,您能把您的地区告诉老师吗?”AI会在判断销售与客户有一定信任度或交互动作后,弹出提示,告知此时可以询问客户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询问,这是主动探查,而不是被动等待客户告知画像信息。
同时,整个画像信息会完全同步到模型的客户画像销售看板板块,对于已有的如SM获取到的信息,AI也会同步提示、吸取。相较于传统静态画像,多了主动探查功能。
而当客户进入短暂沉默状态时,AI也会帮助销售用合适的方法唤醒客户,促使客户再次与我们进行交流。
需要强调是的,AI会不断加强对对话端画像信息的收集与捕获。将对话中的关键信息生成模型提取出来,供销售进一步加工,辅助工作。当我们这样把顶级销售的成功路径复制到新销售身上,实现销售能力平权后,就能切实激活千人千面了。
第二个是销售驱动的MOT。有时我们会看到销售和客户聊得火热,比如在聊过年趣事,但没有引导客户进入买卖课程的话题,都是无效沟通。这时AI会把销售拉回正轨,告诉销售应该跟客户聊什么以及怎么聊。
第三是策略的精准执行。引入AI后,只要管理者把在特定时间段想实施的销售策略、打法及行为告知AI,AI就能迅速结合已学习到的经验,形成执行策略、执行思路和相应话术。并且在整个过程中,AI会将过程指标,如采纳率、动作执行率、转化率等进行标准化呈现,方便管理者每天对AI技术进行调整。
02
智能问答转人工率低至20%
99%的对话10秒内回复
迭代后,我公司AI智能问答的转人工率保持在了25%,有时甚至能达到20%,转人工会话量减少了40%。若加上工单场景,预计转人工率整体下降50%。并且,99%的对话都能在10秒内得到回复。
大家都知道,智能客服基本是基于RAG(检索增强生成)的,原理是对于用户输入的问题,从知识库中进行检索,获取相关参考信息,然后将问题和参考信息一同发送给大模型,由大模型生成回答。我们团队主要做了六点改进。
第一:问题重写。在对话中,用户表达比较口语化,有大量的缩略语、省略和指代,直接用原始问题检索效果不佳。将正确的主语还原,补充省略内容之后,能检索到有价值的信息,生成的回答也更有针对性。
例如,用户先问 “辅导老师是干什么的”,再接着问 “他怎么老给我打电话”,若直接检索很难获取有用信息,但重写为 “辅导老师为什么给我打电话” 之后,检索到有用参考信息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再比如用户问 “孩子物理不行,有什么推荐的”,下一句说“什么时候上”,就会根据上下文还原为 “初中物理系统班什么时候上课”。
第二,响应未生成前,用户可以随时连续输入。很多产品与大模型交互时,前一个响应未生成前,输入框无法输入新问题,优化后用户体验感明显更佳。
第三,生成个性化回答。回答是基于知识库的,若不同用户问同样的问题,生成相同的答案,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们会根据用户的一些信息,如进入的入口、年龄、学科、最近购买的订单、物流信息等,来生成更个性化的回答。
例如,用户询问 “有哪些数学课”,当在后台将用户年级设定为五年级时,检索系统会查找 “五年级数学课有哪些”,从而为用户提供小学数学相关参考信息。
第四,敏感检测。在教培领域,尤其是K12领域,存在一些敏感问题。比如用户询问 “寒假有没有课”“暑假有没有课”,这些问题看似普通,但实则不便回答。因此,AI客服需要对这类敏感问题进行检测,识别意图,选择避而不答或拒答。
第五,质检。不仅要对用户输入进行质检,筛选出不适合回答的问题,还要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质检。其中,即时质检主要检测红线问题,即非常明显的错误;延迟质检则针对疑似回答有问题的内容进行深度质检。
第六,评估,主要是检索器评估和生成器评估。检索器评估包括召回率和精度。召回率是指召回的参考信息中,哪些是理应召回的;精度则是检索到的正确文档数÷检索到的文档数。生成器评估主要关注答案与参考信息之间的一致性,例如模型是否未按参考信息回答,或者是否错误组合参考信息生成答案等。
03
已具备“看”、“想”、“做”的能力
根据调研,家校沟通目前是老师负担最重的工作。以我们的一位有200名学生的英语老师发送课后个性化反馈为例,他需要在企业微信里先找到学生名字,再找出个性化材料,编辑好文案后点击发送,然后重复近200次。整个过程加上编辑文字,需要六个小时,基本上每天要到晚上11点多才能下班。
而使用我们内部的一款基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结合GPT的软件后,能基本实现老师工作流自动化。从整理数据,到基于学员数据生成个性化文案,再到最终将结果发送到家长或学生的微信,所有重复性的工作流程都无需人工参与。
并且,具备了看、想、做的能力。“看”就是支持截图、OCR 等功能,无论是 Mac 端、Windows 端,甚至是部分老师使用的 Surface 设备,都能适配运行。既可以以企业微信侧边栏的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应用消息展示。
“想”就是基于当前数据,比如老师的桌面环境,若文件夹里准备好了五个学生的个性化资料,能够据此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
“做”就是在Windows和Mac电脑上,能够点击、触发快捷键,将老师原本手动完成的工作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模拟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构思产品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老师在家校沟通环节的工作负担较重,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他们沟通的内容和话题。例如笔记、学习习惯、考试规划、课堂表现等每个话题点,背后都对应着单独的产品和流程。
这意味着要在家校沟通场景下实现完全自动化,企业内部就需要建立起这些聊天内容背后所对应的工作流。虽然AI技术层面占比很高,但企业内部在工程方面的建设也必不可少,比如客户报告、业务节点相关产品的建设,如果功能缺失或数据收集不全,就会影响自动化进程。
从时间线维度来看,要明确在什么时间节点可以主动触发机器人(即 RPA)执行相应动作;从业务流程的工作流维度来看,在不同的业务节点也可以触发相应的工作动作。
总结下来,建设 RPA 产品有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产品背后必须对应完整的工作流。
第二,企业内部所有系统的数据要打通。
第三,要具备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上传下载功能、通过 OCR 识别图片等。
第四,消息通道要畅通。很多时候最终交付给老师的可能是一份学习报告的 PDF 文件,但对于老师的工作流而言,这份 PDF 必须发送给家长,才算真正实现端到端的全流程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