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琼岛闹春:自古八九不离“食”

热点新闻 1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编者按】   当太平洋的季风掠过琼州海峡,当椰影婆娑的乡间腾起袅袅炊烟,传承千年的海南春节饮食文化,正在这片沃土上酝酿着独特的年味密码。   古书里有关海南春节期间饮食文化的记载不多,且较分散,然而梳爬一番,倒也颇多回味。 春饼是古代海南人必吃的小吃。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摄   今年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日,海口市稍有点名气的春饼店都挤满了人,这当中以北方籍的市民和游客为主。其实,海南古代也有吃春饼的习俗。   据明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编者按】

  当太平洋的季风掠过琼州海峡,当椰影婆娑的乡间腾起袅袅炊烟,传承千年的海南春节饮食文化,正在这片沃土上酝酿着独特的年味密码。

  古书里有关海南春节期间饮食文化的记载不多,且较分散,然而梳爬一番,倒也颇多回味。

春饼是古代海南人必吃的小吃。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摄

  今年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日,海口市稍有点名气的春饼店都挤满了人,这当中以北方籍的市民和游客为主。其实,海南古代也有吃春饼的习俗。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等方志记载,在立春的前一天,琼州府、海南卫的官员就要身着盛装,来到府城东郊的迎春馆,与武将一起操办杂剧等演出,然后从西门或南门入城。立春当天,城中百姓用面饼裹生菜、肉类等,互相赠送,细细品尝,这就是明代的海南“春饼”,与今天的北方春饼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南古时将年糕称作“春糕”。南国都市报发

  小吃

  一笼“春糕”当“年茶”

文化周刊 | 琼岛闹春:自古八九不离“食”

  糯米制丸谓“元宵”

  古代把春节唤作“元旦”,不同于今天的公历新年元旦。在“元旦”前的腊月下旬,海南各家各户就要用糯米粉和着蔗糖或灰汁,以竹编的蒸笼蒸制直径一尺许、厚约五六寸的“春糕”,与其他果品一起作为“岁祀”供品,然后切割成多份当作“年茶”,作为亲友相互馈赠的伴手礼。

  方志里所记的“春糕”,应该就是延续至今的“年糕”,主要原料糯米粉不变,变的是配料的可选种类更多了,比如现在普遍较多配以红糖,规格大小也更多,不一定非要直径一尺那么大的不可,面碗大小的也很常见。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府城地区更是热闹非凡,游街、杂耍、灯谜、走马灯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说到元宵节晚上吃什么,自是少不了汤圆,只是古时汤圆叫“元宵”或“元宵丸”,具体做法是将糯米粉搓成丸子状,小的直接下锅煮糖水,大的则包裹蔗糖后清水煮。

  时至今日,春饼、春糕(年糕)、元宵(汤圆)这三味古代小吃,海南人普遍只留下年糕这一种。

海南春节民间小吃——糖贡。 资料图

文化周刊 | 琼岛闹春:自古八九不离“食”

  此外,琼北地区春节期间的小吃“糖贡”,将椰丝、花生与麦芽糖或红糖糅合,手捏成圆球状或切割成块状,恰似《楚辞》中“粔籹蜜饵”在南国海岛上的演绎,也很有海南地方特色。

  制作甜品自然少不了用糖,旧时海南以琼南地区的崖州产糖最为出名,据光绪《崖州志》记载,当地“饴糖作坊”最多时达到28家。如今的三亚市崖州区,仍有个别农户在用古法熬制椰糖,这种凝结时光的甜蜜,是游子心中最浓的乡愁滋味。

  此外,据民国《海南岛志》记载,正月十五当天,海南乡间还有到田野里采摘一种叫“田艾”的植物,捣烂后混合大粉制作成糍粑来祭祖,这一习俗被称为“做年”。这一习俗如今在琼北地区,时间改为农历二月初一,民间称作“初一禁”,意为出正月了,年才算过完,有些禁忌的事可以解除了。

  菜肴

  马鲛鱼走红所来有自

  斋菜煲源于七种素菜

  每年春节,马鲛鱼已成为海南人的桌上美味和馈礼佳品,而且个头越大的马鲛鱼送出去越有面子。

  海南人对马鲛鱼的热爱并非空穴来风。据方志记载,临高渔民自古就有“船祭”仪式,就是要在船舱里供奉马鲛鱼头,这种历史悠久的海神崇拜习俗,流传至今,已经逐渐融入沿海渔民,甚至成为更多民众的春节饮食习俗。

  在海南各地,大年初一普遍有不动刀、不杀生的讲究,要想吃肉,就得提前一两天宰杀、处理完毕。在海城地区一带,大年初一更是有不吃肉、只吃斋菜煲的习俗。

  清代的道光《琼州府志》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海南不少地方的百姓会将七样素菜混在一起煮食,认为这样可以明目、益寿。但具体是哪七种蔬菜,书中并未写明。这应该是海府地区后来的斋菜煲的“原始版”吧。

  “岁除作腊味,仿北法而益以海错。”这是明代《琼台志》对岛民腊月里制作腊味的记载,可以想见家家户户晾晒的腊味在暖阳下泛着琥珀光泽的场景。

  来自福建等地的海南先民,将源自中原的腊味制作工艺与海岛物产相结合,用海盐替代井盐或岩盐,加入本土香料增香,甚至以红树林的果实调色,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琼式腊味”。

  有道是“北馔南烹,自成体系”。在海南的各色菜品中,一道“全家福”最能体现出美食文化的发展和交融。有美食专家认为,这其实是一道道源自中原的杂烩菜,在海南嬗变为加入海味的菜肴,散发出浓浓的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气息,寄托着先人对家庭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后人有理由相信,海南先民的春节餐桌少不了这道菜,它如今还是文昌人婚宴的第一道菜——“头盘菜”。

  美酒

  酌酒相庆贺新春

  三杯浓汤祭海公

  逢年过节,除了吃的,喝的也不能少。

  对于成年男子,酒,是当仁不让的。1100年的正月十二,谪居海南儋州的苏东坡,就被自己酿的“天门冬酒”放倒了。

  苏轼在海南过年酿酒、醉酒之事,在他一个长长的诗题里就全部交代了——《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他该是馋酒馋到什么程度,才这般一边过滤自己浸泡的露酒,一边喝个不停,以至于酩酊大醉?

  在后世辑录的《居儋录》中,苏轼写道:“土人酿老酒,以蛇浸之,谓可祛湿。”除了“天门冬酒”,苏轼在儋州还尝试酿制了“真一酒”,他这一波波的操作,是否受当地人的启发,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儋州一带这种融合中原酿酒技艺与热带祛湿方法的老酒,在明清时期演变为春节必备的“年酒”。如今,在临高等地的个别老酒坊,还沿用明代传下的酒曲配方,在陶瓮中加入益智仁、巴戟天等药材酿制养生酒。

  在南部的崖州城内,“元旦”当天,家家户户纷纷“以爆竹开年,内外称贺,酌酒相庆”,这是清末光绪《崖州志》里的记载。

  不同于琼北地区大年初一不串门、不拜年的习俗,琼南的崖州不但开年就开怀畅饮,还与左邻右舍碰杯,互相祝福。

  在海南一些地区,古时过年喝汤也是极讲究的。譬如在琼海潭门渔港世代从事远洋捕捞家庭的除夕宴上,老人总会端出“航海全家福”这道汤。这是用七种海鲜熬制的浓汤,暗合历代手抄相传的《更路簿》中“七洲洋”的航海记忆。汤中加入的紫贝天葵,既是古代船员防治坏血病的良药,又是琼菜“药膳同源”的见证。渔家孩子在喝汤前要以汤代酒,先洒三勺祭海,这一仪式可追溯到明代《东西洋考》记载的“祭海公”习俗。

  海南春节饮食文化汇聚了中原精粹与海洋文明,在热带季风中酿成独特的文化佳酿,当现代生活浪潮冲刷古老传统,这些镌刻着陆地和海洋相互交融印记的饮食密码,仍在琼州大地的烟火中生生不息。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68209.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