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海南大学学术伉俪周伟民、唐玲玲:伏枥勤耕破译“更路簿” 解锁海南历史文化密码
南海网记者 杜倬荷 实习生 王栅栅
2025年1月31日18时,海口的天空染上了一抹灰。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苏轼研究专家,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唐玲玲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口离世,享年90岁。
唐玲玲祖籍广东,193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8年任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5年退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唐玲玲教授。受访者供图
“椰林深处”的学问家
一直以来,唐玲玲致力于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丈夫周伟民(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于2024年5月逝世)携手成为享誉业界的学术伉俪,写下了《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海南通史》等著作,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为海南文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88年海南建省前期,唐玲玲与周伟民被聘为专家来琼。来了才发现,研究海南本地历史,绕不开的竟然是日本人小叶田淳为侵略海南所写的《海南岛史》,痛心之余,周、唐二先生觉得有责任,写一部中国自己的海南岛史,真实呈现海南的历史文化。
于是,在这片热土上,他们开启了一条长达近30年的解锁海南历史文化密码之路。
2004年,唐玲玲教授(左二)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采访文身老人。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唐玲玲从事古代文史、唐宋文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于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有《东坡乐府研究》《苏轼文选》《东坡乐府编年注》《苏轼思想研究》等著作。
不仅如此,她还与周伟民合著了《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马来西亚诗歌创作本土化的个案艺术经验——奥斯曼阿旺和吴岸比较研究》等系列论著,搭建跨文化研究桥梁,并著有《海南碑传与史传汇纂》《“凡俗”与“神圣”——海南黎峒习俗考略》等重要成果。
每当提及唐玲玲、周伟民二人,学生们总会回忆起他们课堂上那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那份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
“唐老师的教学风格温和慈祥,会在很多细小的事情上关心我们,周老师的教学风格则比较严肃,总是告诫我们做学术一定要严谨,要沉得住气。”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杨卫平在大学期间成为二人的学生,在他的记忆里,两位老师总是琴瑟和鸣,默契十足。
2002年,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进行田野调查。受访者供图
为了便于做研究,周、唐二人将自己的工作室开在了图书馆里。“两位老师把工作室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在家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作,天天如此,就连大年初一都不例外。”陈虹于2010年成为周伟民和唐玲玲的学术助理,一路走来,她见证了两位教授对学术的“痴迷”。
“周老师曾说他做的人们眼中所谓的‘学术’就好比一些退休的老人每天都要去公园活动一样,已经成了生活日常。”她笑着回忆,两位教授十分自律,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看书、在工作室后面的阳台上捣鼓花草。
“唐老师喜欢种花,尤其是三角梅;周老师则喜欢种西红柿,他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农民,在阳台上种满了西红柿。 ”
勤耕26年破译“更路簿”
退休后,周伟民和唐玲玲二人携手在海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耕耘不辍,用大量的时间搜集整理研究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更路簿》。
据悉,“更路簿”是南海渔民自明代以来使用的航海手册,以不同抄本流传至今,除了记载通往某个地方的航程和航向,还详细记录了南海诸岛、屿、礁名称及准确位置等。由于其使用地方方言,且晦涩难懂,因此也被称为“南海天书”。
2016年,周伟民、唐玲玲教授走进琼海市潭门镇草塘村老船长家开展田野调查,查看渔民南海耕海做海工具。受访者供图
为何称“更路簿”?唐玲玲曾解释:“更路簿的功能之一就是表时间,而且是在茫茫大海中应用,这无疑跟清代在中国流传时钟以前,民间报时使用更鼓有关。 ”
二老与“更路簿”的缘分,要从更早前说起。1989年,民政部牵头编纂全国地名大辞典,海南卷的任务找到了周伟民和唐玲玲。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沿海渔民,以及渔民手中的“更路簿”上。
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周伟民和唐玲玲带领团队一遍又一遍地走进潭门等地老渔民的家里深入展开田野调查,拜访了许多能使用木罗盘、用“更路簿”导引航线的“老船长”,将书中内容逐字逐句翻译、记录,足迹遍全岛。
周伟民曾跟随琼海渔船出海,他从老水手那里了解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盘中有24个字,将圆周360度分开。子向正北、午向正南、卯向正东、酉向正西,相近的两个字之间形成一个锐角,有15度,这个锐角又可以分成5部分,每部分为3度。船长可以凭借经验,根据更路簿中记载的海流、风向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沿着“更路簿”历史探源,周、唐二人在研究中国较早记载航海路线的典籍后发现,“更路簿”与这些典籍有深层次的递属关系,认为“更路簿”的形成是海南渔民的首创。
搜集完资料,周伟民和唐玲玲便开始继续写作。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就好比我们要盖一栋大楼,周老师负责设计图纸、搭建钢筋水泥框架;唐老师就负责搬砖砌墙 ,而我主要就负责搬运材料。”陈虹说道。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伟民和唐玲玲都一同伏案在工作室的一隅,潜心写作。堆叠如山的书籍后面,两人相依的背影被岁月浸染上不动声色的力量。
2015年8月,周伟民、唐玲玲历经26年调查、打磨、研究的著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终于成功出版。
书中对海南渔民独创的更路簿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解读,并对收集到的二十多种更路簿进行了今译今注,成功佐证南海是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此书在海南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专著一等奖。
“历史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历史的发展规律、知道我们自己在历史过程中位于什么位置,承担什么责任,这对于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周伟民曾说道。
此外,唐玲玲、周伟民还合著了《海南通史》《海南史要览》《海南金石概说》《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等著作,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各项奖励。
两位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秉持着严谨的治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人才作出重大贡献。2016年,周伟民、唐玲玲教授被评为“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这是对他们的赞美,更是对他们三十年来对海南所作贡献的肯定。
如今,二人的离世不禁令人感叹: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而他们的学术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继续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海南大学在讣告中对唐玲玲教授的一生如此评价:“唐玲玲先生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美德,为人谦和,温婉慧中,淡泊名利。她一生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硕果累累,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足为后学典范。她为古代文学及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位老师严谨治学、渴求真知、胸怀家国的态度和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将秉承他们的遗志,为海南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卫平表示,当前,两位教授合著的《黎族文身文化研究》《黎族织锦研究》《海南海盗史考略》即将出版,还有一部与“更路簿”相关的著作正在进行修改,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与大家见面。
携手而行,笔耕不辍。正如唐玲玲所说,“文化是一条长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与传承。”她与周伟民二人多年来用身体力行着“始终如一”的钻研精神,在海南这片热土上种下一颗又一颗文化的种子,精心浇灌,让海南历史文化之花开满琼州大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