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装马匹”、清补凉、椰子鸡、煎堆入选海口这个名录!

热点新闻 1
  南海网2月11日消息(记者 孙春丽 特约记者 许晶亮)近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海口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琼山区文化馆积极推荐申报的府城“装马匹”习俗、海南清补凉制作技艺、海南煎堆制作技艺、椰子鸡烹制技艺4个非遗项目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榜上有名。   府城“装马匹”习俗   “装马匹”习俗起始于民国初期,大约已有百年之久。《民国海南岛志》第

  南海网2月11日消息(记者 孙春丽 特约记者 许晶亮)近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海口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琼山区文化馆积极推荐申报的府城装马匹习俗、海南清补凉制作技艺、海南煎堆制作技艺、椰子鸡烹制技艺4个非遗项目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榜上有名。

  府城装马匹习俗

  装马匹习俗起始于民国初期,大约已有百年之久。《民国海南岛志》第三章·人民篇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记载:八日,城市迎神,装马数百十匹,乘以化妆男女,随木偶神像环游一周,曰装军。士女如云,沿途香顶贺,观者塞途装马匹最初在老城区各街坊的行符日举行。人们将庙里的境主神灵雕像请到神轿内,由4名青年男子抬着出巡,到各家各户去驱邪保平安,马匹队紧跟神轿后,以助神威,同神共乐。马匹队由本街坊群众自发组织若干名俊男靓女,装扮成丘濬、海瑞、许子伟等琼山历史名人、八仙、七仙女等神话故事人物,戏剧角色人物等,他们骑在马上,陪同神像一路巡游。

  琼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行符之日,巡游队伍由下列团队组成:神灵花轿队、幡幛队、八音队、武术队、锣鼓队、舞狮队、马匹队、群众队等。各种队伍簇拥着坐在花轿里的境主神,巡游在老城区的主要街道上,整个队伍颇为壮观,古韵浓厚。这一活动意在驱邪扬善、显示本街富足、拜年祈福求平安。

  由于交通工具变迁,先是用三轮摩托车取代马匹,继而用三轮车更换三轮摩托车,扮演者直接坐在三轮车上巡游。尽管工具发生了改变,但装马匹的传统精神内涵仍然得以保留,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添欢乐和祝福。1985年起,府城传统的驳香演变为换花,原先由各街坊按照公期行符日举办的装马匹,与换花统一在元宵节当天举办。装马匹巡游更注重三轮车的装饰,由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民间艺人负责设计制作彩绘图文并茂介绍人物故事的车体四周挡板,并挂满彩条花带。巡游队伍从府城街道出发,沿新城路、朱云路、高登西街、中山北路进行巡游、拜年、祈福。

  海南清补凉制作技艺

  清补凉始于公元前219年。据传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19年,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不料,大军推进至岭南一带,由于岭南具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等气候特点,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湿润气候,纷纷得病,军队战斗力大减,屡战屡败。正当众将士束手无策之时,随军大夫研发了一种药食两用的粥,以莲子、百合、沙参、茨实、玉竹、淮山、薏米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后礳成浆状食之,服用后人感镇静、精力充沛,使军队重振战力,赵佗感慨地说:食之清热气、补元气、之物可称清补凉也。”“清补凉因此而得名。

  琼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清补凉,海南最有特色的传统小吃之一。顾名思义清火补充则指凉爽,合起来寓意清火消暑,补充营养,感受凉意。早期的清补凉一般以绿豆、红豆、莲子、薏米、红枣等干料搭配糖水煮制而成,称为糖水清补凉。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南人摸索制作了适合大众口味的特色清补凉:椰子水清补凉、椰奶清补凉、冰沙清补凉,并且形成了颇有海南特色的清补凉制作技艺。

  琼山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员商贾往来频繁,密集的人员流动,把内陆的优秀饮食文化带到了琼山,人们加入了海南盛产的椰子等本地食材,逐渐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海南清补凉,这一拥有鲜明的海南符号的饮食文化小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已经成为海南的文化代表之一,其制作技艺倍受推崇。

  海南煎堆制作技艺

府城“装马匹”、清补凉、椰子鸡、煎堆入选海口这个名录!

  海南煎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初唐诗人王梵志有诗云:贪他油煎䭔,爱若菠萝蜜。明清时期,岛上居民就有制作类似煎堆的习惯。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煎堆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目前市面上老爸茶店、街边小吃摊均有售卖;也是节庆和特殊场合时的传统文化体验:婚礼庆典呈上海南煎堆,寓意着圆满。而在传统军坡节,煎堆则被做成直径约30厘米,主要是用来祭祀。

  琼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府城“装马匹”、清补凉、椰子鸡、煎堆入选海口这个名录!

  海南煎堆又称珍袋,形状像圆球,寓意团圆、圆满;黄色代表金玉满堂,象征财富和富贵;芝麻则寓意健康长寿。因此,它被赋予富贵吉祥,人丁兴旺,发财致富,生活甜蜜的美好寓意。

  在大年初二和正月元宵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购买一个或一对空心煎堆,盛于大盘中,恭敬地端到村庙以祈福敬神,因此,空心煎堆也被亲切地称为福团。老人庆祝寿辰时,亲友们常赠送一对空心煎堆以示祝贺,部分还会在大煎堆顶端串上两个乒乓球大小的小煎堆,寓意三代同堂、子孙繁衍昌盛。在农村新建房屋的开墙基和上梁之日,亲戚们也会赠送一对空心煎堆,象征吉祥如意。而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其娘家会向女婿家赠送一对空心煎堆,寄托着对女婿家业如煎堆般越炸越大、日益发达的美好祝愿。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归乡,也总忘不了尝一尝煎堆的美味。

  千百年来,历经时代变迁,海南煎堆衍生了多种风味品类,如:馅料就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丝、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10余种,口感上更是有素、荤、甜、淡、咸等选择。

  椰子鸡烹制技艺

  海南人很早以前,便以椰子烹制鸡肉,形成了椰子鸡烹制的饮食工艺。在海南,关于椰子鸡的起源,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与宋末元初时期有关。传说宋卫王赵昺在海南避难,为了安全起见更名文昌,过着耕作和狩猎的生活。在一次狩猎中他救了一只海燕。海燕后来化身为少女,为文昌制作了美味的菜肴,其中有一道当地的白斩鸡,即文昌鸡,这道菜后来成为海南的传统美食,后来,海燕以椰子炖土家鸡食用,活到了快一百岁才逝世,芳容仿佛妙龄少女。

  琼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第二个传说与纺织家黄道婆有关。据传南宋末年,黄道婆辗转迁徙来到海南崖州地区学习棉纺织技术,一日在烹饪文昌鸡的时候无意将椰子水倒入锅内,出锅后汤汁鲜香、鸡肉滑嫩,食用神清气爽。从而创造了椰子鸡这道菜。用椰子果肉做汤锅底料,炖文昌鸡的椰子鸡烹制工艺,经历数百年的演化,现今在海南、广东大为流行。

  早期的椰子鸡烹制技艺是选用老椰子,刨出椰丝、挤出椰奶、椰油、与鸡肉一起熬煮,椰香浓郁,鸡肉鲜香,口感醇厚。后来,椰子鸡的烹制逐渐变成了用椰子水与文昌鸡一同烹制的方式。椰子鸡的主要食材有文昌鸡、椰子。椰子性味甘,椰汁和椰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果糖、维生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滋补、清暑解渴的功效。而文昌鸡皮薄骨酥,肉质香甜嫩滑,营养丰富,有着味甘,性微温的特性,能够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海南菜因海产、水果等物产丰富,食材丰实,讲究鲜活,口味咸鲜,原汁原味。椰子鸡作为海南菜的代表美食之一,完美体现了海南菜肴的特色。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70194.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