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楹联、剪纸、花灯制作 手造海南扮新春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操
新春佳节,无论是热闹的商家门前,还是温馨的群众家中,各式各样的春节装饰争奇斗艳,从传统的剪纸窗花到文化韵味十足的楹联,再到各式花灯彩车制作,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乐东各乡镇每年都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当地群众充分参与到楹联、剪纸、花灯创作中,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欢度蛇年新春,感受浓浓的年味。
黄流花灯
花灯璀璨映古城
名镇黄流响九州,花灯非遗传千载。黄流元宵花灯巡游在黄流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由群众自发组织,在镇墟上进行元宵花灯巡游。
黄流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宫灯、塔灯、龙灯、走马灯、莲花灯等,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凝聚着当地百姓的心血和智慧。“随着百姓制作花灯的水平日渐提升,我们不满足于单门独户地悬挂灯笼。于是便出现了先是以家族,如今是以各坊为单位制作的元宵灯笼、灯车。”黄流花灯文化协会会长林葆华说。
黄流各坊的匠人们在制作蛇年花灯。受访者供图
“黄流花灯是乐东的文化珍宝,凝聚着无数人的深情与记忆。”黄流镇负责文化工作的镇委委员林炽通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2023年和2024年,黄流元宵花灯巡展吸引观看群众20多万人次,拉动消费近2千万元,极大地提升了乐东的知名度。乐东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黄流花灯的传承与发展,拨专款支持黄流花灯文化协会安排制作传承人赴岛外深造,提升花灯制作技艺。
林葆华说,黄流共有七坊(东坊、中北坊、中南坊、正中南坊、西北坊、西坊、西南坊)制作花灯,每年的元宵游花灯活动,是各坊比创意、秀匠艺之时。从设计到制作,匠人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情感。
蛇年元宵节前夕,黄流镇各村村民制作花灯的热情高涨,各坊一张贴今年灯游海报,村民便争先报名。“依据往年各坊花灯制作预算,每坊花灯制作约需10万元,均为民间组织、民间赞助、民间制作。自古以来,黄流办花灯会,家家户户都会赞助,多则几千、少则一二百。”林葆华介绍。
制作花灯的工种分为电工、木工、雕刻等,由于全部是手工制作,通常大年初四就开始筹备。“我们提前召集大家开会商讨,确定每一辆花灯车的类型和特色,力求在元宵节给大家最为精彩的呈现。”林葆华说。
黄流楹联
文化春风沐万家
“花开金屋旺丁财,春满玉堂添富贵”“瑞霭集祥门,春风开甲第”……正月里,在黄流镇家家户户,几乎处处可见民居门口张贴、印刻各式各样的楹联。这些楹联,表达了人们朴素的心声、期盼和追求。
春节前夕,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当地书法爱好者在街边创作大量楹联作品,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受访者供图
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地处交通要道,西南临海,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也是商贸往来的重镇,曾入选“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村)”之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黄流的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林炽通介绍,相传迁居黄流的黎氏先祖黎克让,宋代时从中原来到琼南之地,为当地带来了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习俗,其中便包括了楹联,玉庙楹联便是他在琼南传播中原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黄流楹联文化的起始。
1990年,黄流书法协会成立,30多年来,黄流书法协会每年举办展览、比赛等活动,从未间断过。经过多年努力,黄流书法协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出于对当地楹联文化的珍视,2014年黄流镇又成立了楹联协会,一方面致力于搜集整理正逐渐消失的古代楹联,一方面组织楹联爱好者积极创作,让当地楹联文化在当代更好地传承发展。
春节前夕,行走在黄流镇上,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当地书法爱好者在街边每天创作大量楹联作品,彰显出浓浓的年味。
“过去黄流地区悬挂楹联十分盛行,书院、祠堂、关公庙等场所都有楹联。”林炽通介绍,好的传统在黄流传承至今,逢年过节以及喜事庆典之际,人们便用红纸浓墨书写先祖遗留的楹联,这些楹联贴近生活、传达真善美,接地气,数百年来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和睦乡邻,回馈社会。
大安剪纸
“剪”出黎村新春景
春节前夕,乐东有关部门发起了“剪纸送福”活动,剪纸艺人们手法娴熟,手中的剪刀如行云流水般穿梭在彩纸间,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纸上。
创作的作品中,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象征着团圆美满的花好月圆,还有展现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农耕图、织锦图等,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黎族人民对新春的美好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安剪纸《大力神蛇》(作者:林崇靖)
大安镇位于乐东县城东北部。据传,几百年前,黎族人上山砍柴打猎,担心往返途中迷路,于是就在显眼的地方的树上,用刀刻制一个形状作为标志,时间长了,刻制在树上的标志形成不同图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黎族剪纸纹样。
乐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剪纸项目省级传承人林文生介绍,大安黎族剪纸根植于当地民间艺术,带有鲜明的黎族特色,作品表达的是黎族百姓自己的生活场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每年的除夕夜,在大安镇的很多居民家里,乡亲们会用红色的纸张剪成花纹贴在房屋的大门、牛栏、鸡舍、谷仓等处,或者米缸、水缸、房前屋后的果树上,寓意家庭平安,人畜兴旺。
林文生说,他和广大的大安剪纸爱好者在创作中崇尚自然、随意组合,改造物象,采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手法,夸张的表现形式,构图充实丰满,特色鲜明,让剪纸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今年春节前夕,乐东黎族剪纸协会举办了“瑞蛇腾飞乐东盛世 黎族剪纸金蛇迎春”作品展,共展出63幅(组)乐东黎族剪纸作品和国内剪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情感,用丰富的色彩和寓意深远的图案,讲述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里的春节装饰
楹联: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以“副”为量词,以文字为内容,通过简洁且富有寓意的文字传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剪纸:海南省乐东大安镇的黎族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黎族剪纸与黎族先民早期的“镂刻”一脉相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以前,是一门古老艺术。大安剪纸技艺已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灯:在海南话里,“灯”与“丁”发音相同,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等美好寓意,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春节期间灯元素的运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夜花灯游街闹元宵,是海南古往今来素有的节庆活动。乐东黄流花灯技艺已入选乐东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侯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