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热点新闻 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一旦发生,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45岁以下心梗发病率上升。近几年,年轻人心梗猝死的事件越来越多。心梗发作前有什么先兆?为何急性心梗呈现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如何识别与自救?11月20日,中国心梗救治日,本报记者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蒋伟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 记者:急性心梗的诱发原因有哪些? 蒋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与气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一旦发生,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45岁以下心梗发病率上升。近几年,年轻人心梗猝死的事件越来越多。心梗发作前有什么先兆?为何急性心梗呈现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如何识别与自救?11月20日,中国心梗救治日,本报记者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蒋伟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

记者:急性心梗的诱发原因有哪些?

蒋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与气候、气温有关,冬春季节高发。此外,剧烈运动、劳累、创伤、熬夜、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饱餐、大便用力等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是发作的诱因。

记者:哪些人群是心梗的高发人群?为何急性心梗呈现年轻化趋势?

蒋伟:高龄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还有长期抽烟、肥胖、精神易紧张人群等都是心梗的高危发病人群。

近年来,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上升。发病急、猝死率高,是青壮年心梗患者的显著特点。急性心梗呈现年轻化趋势与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特点密切相关,年轻人经常性熬夜加班加点工作,导致身体处于过劳状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和缺血;部分年轻人缺乏体育锻炼,身体新陈代谢变慢,血液流通速度下降,脂肪过多容易堆积在身体里,进而引发三高等慢性疾病;不少年轻人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人在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年轻人因压力大而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记者:心梗发作前的先兆症状有哪些?

蒋伟:心梗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通常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先兆发生,例如突发的上腹部疼痛,类似于胃肠的疼痛,可能伴随有恶心、呕吐、出汗、头晕等症状;突然的胸闷气短,胸口有一种压迫感,身体感到乏力,正在进行的活动无法继续;不明原因的下颌疼痛、牙痛、咽喉不适等,也可以伴随有冷汗、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不明原因的左肩颈部、左胳膊的疼痛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先兆并不是都会发生,有些人的症状非常不典型,并且持续时间也不长,但是出现这些情况时,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记者:心梗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学会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蒋伟:心梗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延伸到左侧肋骨、上腹部、左侧肩背部、左上肢,甚至口腔和头部,症状通常持续15-20分钟以上。同时,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突发心梗,该如何自救?

蒋伟:要学会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急性心梗最佳的救治时间是120分钟,一旦出现上述典型症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务必保持情绪平静稳定,松解紧身的衣物,立即就地平卧休息,禁止活动;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如果家里有制氧机,可以给予吸氧。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发生急性心梗时不建议自行服用任何药物,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可能因服用不当而加重病情,更不能自己开车去医院。

记者:年轻人应该如何预防急性心梗?

蒋伟:年轻人要真正远离心梗,除了重视先兆症状外,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心梗。建议大家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坚持规律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戒烟戒酒,尽可能减少烟酒的摄入,同时避免二手烟的危害;改善心态,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需要合理的调节精神压力,适当放松,减少熬夜和过度疲劳,保持心理平衡。□本报记者  董欣

 

学会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专家介绍

蒋伟,男,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擅长腔内影像学指导下的冠心病、心梗精准介入治疗、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完成西北首例脉冲电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前,任陕西省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衰专委会青年委员。主持省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学术SCI文章10余篇。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longpai.cn/post/3303.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