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撤镇设区10周年 | 吉阳区: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谱华章
潮起天涯 三亚撤镇设区10周年
三亚市吉阳区: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谱华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慧玲
十年,不仅是时间的刻度,还是发展的标尺,更是奋进的脚步。
2015年三亚撤镇设区,吉阳区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展开十年砥砺前行、浓墨重彩的吉阳画卷,每一次跨越都让人心潮澎湃——
近年来,吉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位居三亚市前列;城市更新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开足马力;文旅市场“好戏连台”,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如今,“开放、活力、创新、宜居、诗画、现代、幸福、勤廉”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吉阳区一步步成为现实。
大道如砥,奋斗如歌。举旗定向,继往开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三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吉阳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书写更加辉煌的转型发展新篇章。
看经济 高质量发展添活力
虽处寒冬时节,吉阳大地焕发着蓬勃生机,展现出充沛的动力和活力。
12月29日,位于吉阳区的三亚市体育中心星光熠熠,张杰「未·你好吗」三亚跨年演唱会在此火热开唱。
作为三亚的一大新地标,三亚市体育中心的动态始终备受关注。今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等多个“重头戏”在该体育中心惊艳亮相,向全世界展现了三亚的良好形象。“短短几年间,这里逐渐成为三亚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持续拉动城市经济发展。”见证了三亚市体育中心从建设到投入使用,三亚市吉阳区红郊社区居民吕照敏感到格外自豪。
俯瞰三亚市吉阳区东岸片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移步吉阳区月川、东岸、海罗片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近年来,吉阳区牢牢把握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加速推进月川、东岸、海罗片区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升级。
10月1日,位于三亚市中央商务区东岸片区的三亚大悦城正式开门营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购物打卡。
大悦城项目所处的区域原本是一个老旧城中村,经过多年的建设蝶变为一个全新商业综合体。“现在想逛商场走几分钟路就到了,很方便。”说起近几年家门口的变化,在吉阳区东岸社区居住了20多年的居民董少菊十分欣喜。
天悦城、海旅超体、夏日站……作为三亚市主城区,近年来,吉阳区一个个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展现出强劲的商业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城市更新方面,临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与海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取得可喜进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吉阳区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在吉阳区博后村,一幢幢精品民宿错落有致,游人如织。从一个落后的黎族村庄,发展成为三亚首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的行政村,博后村的变化,映照出的是吉阳区乡村振兴的瞩目成就。
“活力”,无疑是吉阳区这10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一组组数据,让吉阳区10年的“成就故事”更有说服力——
2015年,吉阳区实现生产总值179.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亿元;
2020年,吉阳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55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64元;
2023年,吉阳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60.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60.76%。
不断上扬的数字,是吉阳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综合实力再攀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有力印证。
看城乡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十年来,吉阳区及时呼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治理的新需求,凝聚工作合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垃圾随处堆放,居住环境卫生堪忧”“车辆随意停放,道路拥挤”……过去,在吉阳区港门村社区生活的种种不便,让居民陈汉超苦不堪言。
吉阳区港门村社区地处三亚中心区域,社区管理范围过大、管理人口过多,但社区力量没有增加配套,社区服务难度加大。如何让社区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让社区治理既有“温度”又有“满意度”?吉阳区的解题思路是,让社区“瘦”下来,服务“优”上去。
2023年11月20日,港门村社区拆分成立的新港社区完成首届居委会班子选举工作,并选优配强基层治理队伍,全面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这也是吉阳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社区“瘦身”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居民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生活很舒心。”谈起变化,陈汉超连连称赞。
吉阳区坚持全区治理“一盘棋”,根据实际治理需求,率先在三亚市优化调整村居规模,完成三亚第一个“居改社区”南新试点社区,实现农场居到社区垦地融合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新路径。
“通过拆分,南新居‘小马拉大车’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治理规模日趋合理化。”吉阳区南新社区党委副书记许巧练说。
与此同时,吉阳区探索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巧用信用“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让城乡变得更有温度。
当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群众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近年来,吉阳区加强基层治理资源统筹力度,率先在全市推进城市运行保障中心建设,探索建设“智联、智防、智捷、智效”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不断赋能全区城市运行及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走进吉阳区城市运行保障中心,一块电子大屏幕映入眼帘,里面涵盖辖区依托大数据集成基层社会治理所需的数据和开发的平台,实现城乡管理、社会治理、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突一体化管理。
“有了吉阳区城市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网格员可以利用城运App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网格内各类问题上报后都能得到及时解决,比过去方便多了!”作为一名网格员,吕照敏对城乡治理加快迈向“智治”有着切身感受。
吉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共建共治、服务为民的原则,规范城市运行及网格化管理,努力打造三亚基层治理管理的“吉阳样本”。
看环境 生态优先展新颜
青山为伴,绿水相依。从高空俯瞰大茅村,依水而建的小桥、依河而居的人家、依畔而栖的虫鸟,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流经大茅村的大茅河,是两岸村民的“母亲河”。可在早些年,大茅河却遭遇了层层创伤:生活污水随意直排入河,沿河填埋大量生活建筑垃圾,使大茅河水质愈渐黑臭,河道生态不断退化。大茅村村民黎雄武说,由于发臭发黑,曾经人人亲近的河水,变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地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2019年起,三亚实施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吉阳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大茅河治理,包括新建堤防工程、水生态景观工程等,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将大茅河建设成一条安全、生态、智慧的河流。经过几年系统整治,大茅河水清岸绿、人水相亲的场景又回归到村民的视野。
大茅河蝶变的故事,正是吉阳区守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吉阳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位于吉阳区的抱坡溪湿地公园碧波荡漾,是鸟儿栖息和觅食的“天堂”。谁能想到,过去这里竟是生态环境的“差等生”。曾经是抱坡溪湿地公园河湖专管员的陈新华对此印象深刻:“手机中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当时抱坡溪的水体污染严重。”
在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吉阳区与三亚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对抱坡溪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针对抱坡溪的“结症”开出治理“良方”。系统治理后,抱坡溪变了样,劣V类水体消除了,稳定达到III—IV类水体,还建成了集雨洪调蓄、科普教育以及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
十年来,吉阳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如今的吉阳区,城乡处处皆风景。
看民生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吉阳区罗蓬村村民王雾看来,吉阳区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这是一件幸福事;
幼儿园小朋友在欢乐地奔跑。三亚市吉阳区教育局供图
62岁的李云霞平日里很喜欢去吉阳区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因为在那里不仅可以学书法、看书、跳健身操,还能享受便捷、健康、经济的餐饮服务,这让她觉得生活充实精彩;
对于吉阳区丹州小学学生罗逸明来说,课后服务持续“上新”和吉阳区教育局开设的暑期公益托管课堂,让他收获满满;
吉阳区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积极拓展大社区常态化、实效化服务项目,不断推动“一老一小”服务提档升级,榆亚大社区探索推行“一顿饭的陪伴”项目,让92岁的独居老人董阿婆心里格外温暖。
……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10年来,吉阳区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稳”“新”“优”上持续发力,大力推动民生事业水平提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为老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2016年,吉阳区民生支出累计达2.55亿元; 2019年,全区民生投入12.2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6%,着力完善民生制度,切实加强公共服务;2023年,吉阳区共投入重点民生保障资金21.7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99%,同比增长10.23%……一组组增长数据激荡人心,吉阳区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串珠成链,吉阳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4年,吉阳区在辖区的丹州小学等16所5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设立校医室并配备了有资质的驻校校医,全力打造“小病能处置,急症能控制”的校医体系,守护辖区18133名学生、1064名教职工身体健康;
近年来,吉阳区卫健委积极探索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公立型托育服务,连续两年将发展公立型托育服务列入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了3家公立托育机构,增设公立托位108个。截至目前,吉阳区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共有43家,提供托位2016个。
从城市到农村,一处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见证了吉阳区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回望过去,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步履坚定。吉阳区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三亚加快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标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亚篇章作出新的吉阳贡献。(海南日报三亚12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