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五指山:年前黎锦需求旺 织娘赶工制作忙
南海网1月16日消息(记者 余育桑)随着春节的临近,五指山市黎锦服饰协会内呈现出一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海南省黎族服饰传承人、南海工匠王秀丽和两位织娘正端坐在水平织机前,全神贯注地赶制着一批黎锦订单,确保在春节前能顺利完成交付。
五颜六色的棉线在织面上汇成不同的图案。记者 余育桑 摄
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黎锦在国际上成为瞩目的焦点,无论是精美的黎锦服饰、黎锦元素的家居饰品还是文化创意产品,都成了市场上的热门之选。
黎锦上精致的图案。记者 余育桑 摄
“年前这段时间黎锦的订单量特别多,而且订制的都是大件的壁挂,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交货,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制。”王秀丽告诉记者,如今黎锦在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景区、商城、消费者都在订制购买,期待在春节时将黎锦作为祝福送给家人和朋友。
在水平织机上,上百条棉线从上往下,尾端如瀑布般倾泻下来,整齐又密集的悬挂于宽广的织面之上。只见王秀丽手拿勾线针,灵活地将纬线穿梭于经线之上。提拉、压线、提拉、压线,如此重复,棉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那些繁复而精美的图案,在她的巧手下渐渐成形,每一笔都蕴含着黎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秀丽在水平织机上勾线。记者 余育桑 摄
王秀丽告诉记者,黎族没有文字,只能通过棉线编织黎锦,承载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对黎族人民而言不仅是服饰,更是一本行走的黎族史书。正是这一点,赋予了黎锦丰盈的生命所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以前我们都是拿黎锦做衣服穿,现在黎锦不仅做衣服,还能做手工艺品,有生之年想都想不到。”王秀丽说,在以前,只有黎族的长辈才会购买黎锦作为服饰给子女穿着,如今,黎锦文化的不断推广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群众审美意识提高,黎锦产品越来越多样,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谭朝艳自幼也跟随母亲王秀丽学习黎锦的编织,时至今日,成为黎锦服饰市级传承人,与母亲一同创办五指山市黎族服饰协会,培养了210名技艺精湛的织娘,并以“公司+合作社+织娘”的合作方式,带动织娘创收致富,改善生活。
谭朝艳在整理黎锦。记者 余育桑 摄
“黎锦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了黎锦产业的发展,也给织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订单越多,织娘的收入也越高。”谭朝艳向记者说道,黎锦订单多以订制为主,客户下单后明确需求,就开始购买棉线,召集织娘,分工协作。
谭朝艳说道,“花园里要生机勃勃,那就要培育不同的花朵竞相开放,黎锦也是一样。”
相比母亲编织的传统黎锦,谭朝艳将黎锦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发卡、项链、耳环、手链等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黎锦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每当节假日,往往供不应求。
谭朝艳和织娘在赶进度。记者 余育桑 摄
“黎锦订单的火爆不仅为织娘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激发了她们对技艺传承的热情和信心。”谭朝艳期待地说。
“年前做完这单,陪陪小孙子过年咯。”王秀丽一边织布,一边想象着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