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古代书法名家的新年问候
李玉萍
乙巳正月,风霜尽,气象和,晓日腾腾,处处春符。正月里,家庭团圆、友人欢聚。不能相聚的家人或朋友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共同表达福暖四季的期盼,迎接顺遂安康的生活。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就不同了,在正月祥瑞的气氛中,家人、朋友不能团聚的情形是很常见的。通用的方式是用书信来沟通信息和互致问候,许多时候只能是见信如晤,顺颂祝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几位书法家的信札,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感受他们在正月里的生活点滴和洋溢在信札中的真挚情感。
《新岁展庆帖》:
苏轼的邀约
《新岁展庆帖》。资料图
《新岁展庆帖》是苏轼在正月初二写的一封信。它的书写时间在元丰四年(1081年),当时苏轼46岁,正处于其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年,苏轼被贬至黄州,时运不济之时收到好友公择(李常)来信,得知其将在上元节后出发,月底到达黄州。苏轼心情大好,高兴之余,正月初二便给至交好友陈慥去信,邀请他在公择来黄州之时一起前来相会。这封信中充满了他与好友相聚的期待,还接连问“如何?如何?”其迫切与友人相聚的心情跃然纸上。苏轼此时虽被贬,但以他豁达的性格,也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寻到快乐。他自垦良田,自造新居,邀约好友相聚。从信札中可以看出,在美好的正月里,苏轼对黄州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新岁展庆帖》为行书字体,现与苏轼的《人来得书帖》合装,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新岁展庆帖》尽管是日常书信,但其艺术性毫不逊色。此帖用笔自然流畅,笔画丰腴,劲媚秀逸,内藏骨力。因是给友人的邀请信,写得极为潇洒,毫不拘谨,用笔无拘无束,大小粗细、疏密得当,字形变化丰富,富有意趣,展现了秀逸劲健、天真烂漫的书风和合乎自然、不矫揉造作的艺术追求。信札线条凝重却秀逸劲健,整体字形扁粗略右倾,墨色浓稠,笔画分明。信札词句用心,书写精致,笔画间的自然牵连自在又随性,既遵古法又自用自法,注重写意,将情感寄托于信手点画之间。这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生动性、艺术性及悠然自得、天真洒脱的人格本性。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董其昌在帖后题跋中称赞:“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这也充分说明了《新岁展庆帖》的艺术价值。
《谢郎帖》:
蔡襄的温润
《谢郎帖》。资料图
《谢郎帖》是蔡襄于正月初十写的一封信。原文如下:“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大意是:女儿女婿走了,还好老朋友要来我所在的泉州看病。我白天服了药,感觉十分困倦,真想什么事都不管,好好睡一觉,但是又不得不去接待一些来求字的贵客,这种情愫谁能体会呢?
《谢郎帖》收信人为其女婿,但未落年款,信中有句“亦来泉州诊候”,应是蔡襄在泉州任上时所书。蔡襄曾两度任职泉州,时间在1049年至1058年之间,《谢郎帖》应写于这一时期。此时蔡襄40多岁,书法达到成熟之期。从帖中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他当时身体违和,有疾在身。即便如此,蔡襄在写信时依然态度严谨,行书落笔法度从容不乱,充分体现了蔡襄的风度和修养,展现了他待人温润的性格。同时,他在这封信里向女婿讲述了自己的近况,也向家人顺颂新年祝福。
《谢郎帖》又称《初春帖》,为行书字体,纵26.5厘米,横29.1厘米,9行70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信札是体现蔡氏书风的精妙之作,整体书法温润儒雅、浑厚端庄。开头一行的行楷不激不厉,行笔沉稳,提按有度。随着心绪的变化,作者的笔触逐渐由楷入行,线条也丰富流畅起来,行笔提按加大力度,行笔速度加快,笔力劲朗、法度温润。此信札深得晋人崇尚简约之精要,用笔严谨厚重,又不失行书的灵动。
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中对蔡襄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这段评语充分肯定了蔡襄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其行书作品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蔡襄是一位博学君子。他的书法精妙,尽显晋人风度,是卓冠一时的宋代大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引领者和倡导者。
《初月帖》:
王羲之的山阴好迹
《初月帖》。资料图
《初月帖》是王羲之正月十二写的信。“初月”指正月,晋人避讳甚严,用“初月”一词是为了避其祖父王正之讳。信札原文如下:“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信札简洁说明了一直没有回信的原因,因为此地没有邮差,无法将信件寄出去。他问对方是否安好,并告诉对方自己刚刚踏上路程,身体憔悴,就不详说了。
此帖首句“山阴羲之报”,可知此信札写于山阴。山阴曾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赴山阴任会稽内史,其年48岁。此信札应当是王羲之48岁以后所写。在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中,内含“山阴”两字的并不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兰亭集序》和《快雪时晴帖》,此两帖的书坛地位都非常高。《初月帖》同样晋韵十足,美轮美奂。梁陶弘景《论书启》中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信札非常简短,唐摹本《初月帖》纵26.3厘米、横32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初月帖》通篇以草书书写。帖中,王羲之将隶书、行书糅合为草书,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运笔流畅,章法得体,用笔别开生面;似竹叶、似兰蕊,笔尾皆非直过,而是锋芒毕露又穷尽变化。全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欹斜平正皆随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错落跌宕,变化莫测,有晋人倜傥之气息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初月帖》中,王羲之虽说自己身体欠佳,但此信札之笔法却不虚,书写中方笔、切笔、绞转都能见到。从中可以看出,写此信时,王羲之的心情是带有任职新官的喜悦与自信的。王羲之暮年的笔墨魅力在此帖中得到尽情抒发,给人以气贯神定的感人力量。启功先生在《书法概论》中说:“王羲之所书此帖,其风格与《姨母帖》显然不同。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
-
上一篇
海南周刊丨年画里的年味儿 -
下一篇
加强产销对接 “儋洋制造”跑进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