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搞低价,一出手就是王炸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电商报Pro,作者:李响,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刘强东:无论京东做多大,都将会把最实惠的价格带给用户。
京东上线竞价购物玩法
刘强东认准一件事情,似乎无论发生什么,都会贯彻到底。
自从2022年底京东零售内部大会上,刘强东明确将“低价战略”列为京东零售未来三年的核心战略以来,京东始终没有停止在低价上的布局,没有丝毫懈怠。
而最近,京东又在低价方面,有所行动了。
据市象透露,京东近期正式推出了名为“京东指数”的竞价购物玩法,此玩法采用消费者与商家双方共同竞价的模式,来实现商品价格的动态交易。
图源:京东
有接近京东的人士表示,“京东指数”这一玩法在去年年底开启了小范围试运营,近期才正式对外开放上线。
目前,打开京东App可以发现,该页面的进入方式并不能直接被看到,用户需要通过京东App的搜索框,输入“京东指数”或“指数”,才能访问该入口。
此外,“京东指数”板块下的商品并未遍及全平台,部分类目中甚至仅有一款商品可供选择。按照既定规则,京东是从部分商家中筛选出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进行展示,而非全量展示所有商家的销售商品。
图源:京东
具体来看,“京东指数”先通过卖家竞价定价,随后平台按卖家出价从低至高排序,并实时展示最低出价的商品供买家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既能直接以最低报价购买商品,也能根据商家的价格波动,提出自己期望的价格进行竞标。
平台作为交易中介,负责寻找匹配报价的商家;若24小时内成功配对,交易即刻生效;否则,该出价请求将自动失效并被取消。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各大电商平台也曾推出过“比价”、“竞价”策略。
2023年前后,拼多多引入“区域竞价”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据特定区域内商家的竞价结果来确定商品售价及展示优先级。
另一边,淘宝百亿补贴近期升级为“超链半托管”,升级后的主要变化是,商家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灵活选择省份维度的区域进行竞价,以“区域供货价”售卖。
借助这一“区域竞价”功能,平台将优先向每个区域竞价排名前三的商家分配订单,仅当前三名的库存售罄后,其他名次的商家才会获得派单机会。
区别于这些竞价模式,“京东指数”此次引入了消费者自由出价机制,即在商家竞价的基础上,允许消费者在限定价格范围内自由出价。
某种程度上,这增强了消费者在价格谈判中的地位,或将促使价格进一步向下调整。
对京东而言,“京东指数”不仅展现京东在价格竞争中的新意图,还体现了其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性价比高的商品选择的决心。
作为京东实施低价策略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布局,“京东指数”有望帮助京东更有效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和价格敏感度,从而制定出更具竞争力的低价策略,进一步巩固京东在电商市场中的地位。
京东为什么对低价如此执着?
话说回来,去年电商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多个平台宣布,它们将更加重视GMV(成交额)的增长,不再将“价格力”放在首要位置。
其中,淘宝天猫宣布调整策略,弱化“五星价格力”,转而依据GMV对商品进行权重分配。
抖音电商同样调整了经营目标的优先级,明确表示“价格力”不再占据首要位置,后续将全力聚焦GMV的增长。
拼多多方面也有所动作,业务重心从追求商业化和“绝对低价”策略,转向了将GMV增长作为首要目标。
淘天、抖音、拼多多显然都对低价策略上进行了弱化。
然而,反观京东,在这一方面并未进行跟进。
唯一稍有变化的是,2024年京东618的主题,在最初宣布为“又好又便宜”后,突然被修改为“又便宜又好”。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刘强东在最终审核阶段否决后,直接下令进行了这一更改。
而近期,京东App的开屏Slogan又从“多快好省”更换成了“又好又便宜”。
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京东在淡化低价策略方面并未采取更多实质性的行动。
那么,京东为什么会对低价如此执着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京东的低价并非单纯依赖补贴,而是结合供应链效率和服务体验,形成“低价+品质+服务”的差异化壁垒。
也就是说,在当前市场竞争白热化、流量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京东只有依靠“低价+品质+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力,才能确保市场地位的稳固。
而这也是京东坚持吸引更多第三方商家和产业带白牌商品入驻,扩充低价商品池,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关键原因。
2024年5月,京喜自营完成了升级,并在同年11月宣布了一项重要计划:在未来一年内,京喜自营将遴选出1万家白牌国货工厂进行扶持,打造100个国货产业带,孵化5000个超级工厂。
这种立足于供给侧的扩张策略,使京东的低价不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而是通过“把蛋糕做大”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共赢。
当下,京东正通过扩大供应链优势,实现低价与品质服务的平衡。这一做法不仅使其区别于其他电商平台,还为其打造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如今依旧重视低价策略,也就解释得通了。
电商价格战远未结束
2024年,是电商行业发生巨大转变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除了京东之外,其它电商平台似乎都收起了自己在低价竞争上的锋芒,行业价格战给人一种即将偃旗息鼓的感觉。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表象,价格战的风暴远未真正平息。
客观来讲,价格战是电商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商平台更需要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黏性。
因此,即使价格战看似停止,但电商平台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仍然会采取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这些活动本质上都是价格战的延续。
只不过,在国内市场,随着电商行业的日益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商平台开始更加注重服务升级、用户体验以及差异化竞争。
这些因素使得单纯的价格竞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物流效率、增强售后服务等手段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各大电商平台还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中,为了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扩大市场份额,价格依然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电商平台都将继续运用价格战等多样化的促销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
只是相较于以往国内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态势,当前国内的价格战或许会稍显温和,而海外市场则可能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价格战作为一种市场竞争手段,虽然很难从根本上彻底消失,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但其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已有所变化。
在这种变化下,我们也能看到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整个行业正稳步迈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